大家都知道胃是体内最为重要的效果器官之一,它也是典型的空腔器官。在胃内的表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粘膜覆盖,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胃粘膜。
许多出现在胃部上的疾病,其实都是粘膜发生了病变,比如胃溃疡、糜烂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癌变等等。
在胃粘膜病变的初期阶段,很可能就是一小处颜色改变、轻微的糜烂,用超声、ct等检查方式,基本都无法确定胃部是否存在病变。
因此,胃镜才是筛查胃部疾病的针对性诊断项目,它通过一个带有摄像头的纤维软管,从患者的口腔、食管进入胃内,可以无死角的直接对胃粘膜进行观测,能清洗的看到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
发现可疑病变、无法确定性质时,医生还会对可以的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细胞学检查,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也正因如此,胃镜就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式。但是由于患者并非是专业医生,所以在拿到检查报告之后,往往一脸茫然,根本不知道检查报告写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常见的几种情况:
1、萎缩
检查报告提示胃萎缩,指的就是胃粘膜上皮和腺体发生了萎缩、数目减少。胃粘膜从最初的厚度逐渐变薄,黏膜肌层增厚。
这种情况,患者往往是出现了萎缩性胃炎,它是慢性胃炎中较为高发的一种,也是危险性较大的一种。如果萎缩性胃炎得不到有效治疗,未来病情还会继续发展,甚至是存在癌变的可能性;
2、炎症
它指的就是胃粘膜固有层出现了炎性细胞浸润,这是典型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而临床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不同,将其划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轻度、中度、重度
如果,患者慢性炎症细胞数量减少,只是局限于了粘膜表层,没有超出粘膜层的1/3,这就是轻度炎症。如果已经超过了1/3,则属于中度阶段,如果炎症细胞密集、已经占据了粘膜全层,则属于重度炎症;
3、肠化生
它的全称为肠上皮化生,也就是胃粘膜上皮转化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大肠粘膜上皮组织,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容易出现在高龄人群身上。
它往往会合并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肠上皮化生的组织学形态以及免疫组染色不同,它分为两种,分别是完整性、不完全性化生;
4、不典型增生
所谓不典型增生,指的就是患者上皮细胞出现了异常增生,轻度和中度的不典型增生,算是低级别的上皮内瘤病变
重度不典型增生,则规划为了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也就是典型的癌前病变。到了这阶段后,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其实,治胃病“三分治疗,七分养”,多注意点自己的身体,对自己好点才是最关键的,胃不好根在胆,由于长期饮食 结构不合理,作息无规律,让外邪入侵,导致寒气增加,胆汁减少,部分胆汁逆行入胃与胃酸作用对胃黏膜凭障产生破坏形 成胃痛、胃胀、打嗝、烧心、嗳气、胃酸过多、口苦等诸多胃的不适情况,出现打嗝嗳气现象,胆往往是被忽视的地方, 可以用其他方式给予调理,或许能改善,但根不除不能完全好起来,胆很重要
根本的原因在于平时的饮食不规律,生活方式不科学导致的,有时间到农村去挖一点灌南|苦菜,回来烧汤煮水喝,红糖要加一点,趁热喝,不要喝冷的,叶子背面有白色絮状物,晚上也不要熬夜,早点休息哦,少食多餐。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胃镜报告上的医学术语有很多,不同患者在检查时,检查结果都有所差异。凭借个人,很难直接判断病变。所以,患者真正要做的,就是拿到检查报告后及时就医咨询,然后再按照医生建议,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检查、该如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