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前两篇文章,我们探讨了济水和鸿沟的历史,今天,我来说说已经消失的另一条大河,汴水。

有人简单的将汴水等同于运河,这是错误的,汴水最初完完全全是一条自然河流,而且是一条大河。

先秦时期, 汴水被称为汳水,汳字的读音就为bian。根据《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水经注》等众多文献综合分析,汳水的源头应为河南荥阳北部湿地荥泽,以及河南西部山区的一些小河。


汳水的流向是什么样的?

自荥泽流出后,经过中牟,达到开封(古大梁)、杞县、睢县、商丘(古睢阳),最终在今徐州西北部注入淮河的一级支流泗水。因此,汳水应该为淮河的二级支流。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汳水明明是淮河的支流,但它最初的源头却离黄河相当近,仅20公里左右。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特点,注定了它将要充当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公元前360年,魏国开挖鸿沟,就直接把黄河水引进汳水,再把 汳水自大梁(开封)以上的河段扩宽,成为了鸿沟的起始河段。如此一来,黄河流域的船只就可以进入汳水,然后在顺流而下,达到泗水,然后进入淮河。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沟通黄河和淮河水系。

古代交通主要靠水运,鸿沟修通以后,大梁立即繁荣起来了,公元前339年,魏国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运城)迁到了大梁,自此,开封开始成为中国历史著名的古都。

关于鸿沟的故事,在上一篇文章《》已经说得很清楚,不再赘述了。

汳水什么时候变成了汴水了?

时间应该是在东汉。东汉朝廷觉得汳字有个“反”,有造反的意头,这可太不好了。于是,朝廷把汳水改成了汴水。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汳水和汴水都有出现,实际上是同一条河,这是新旧名字使用的过渡时期。到了隋唐,这条河就统一称为汴水了。我们接下来的介绍也用汴水这个称呼。

自鸿沟修通以后,汴水就成为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成为北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三国时期,曹操就曾“决汳水以灌敌。“

但是,汴河接通黄河以后,虽然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但黄河的泥沙也涌入了汴河。尤其是黄河多次泛滥,汴河反成了黄河的泄洪通道,淤塞严重,时段时续,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开封在此期间先后被称为陈留,梁州, 北周武帝 建德五年(576年)梁州改称为 汴州 ,这是开封称“汴”之始。因航运并不稳定,自汉至南北朝,开封还没有跻身于大都市之列,无法和长安、洛阳等城市比肩。

隋朝开始,继战国时期为魏国的都城大梁之后,开封再次崛起。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开始谋划大业了,为加强南北联系,他下令开凿通济渠。通济渠以汴水的河道为基础,西起洛阳,经汴州至盱眙入淮河。隋炀帝对汴水河道加以扩宽,加固堤坝,在两岸设行宫,使运河的航运价值和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


(隋朝通济渠)

这一浩大工程是隋唐大运河的核心河段,是连接长安、洛阳和江南的命脉,起到了几个方面的作用:震慑江南势力,维护统一;方便漕粮北运;利于南北交流,文化传播等等。

隋朝修河而亡,却让后世唐宋两朝受益。“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朝时期,关于汴水的诗词特别多,这是因为众多文人乘船在汴水上通行时即兴创作了。

汴水成为交通要道,汴州自然水涨船高。在尤其是自唐朝起,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对南方的依赖增强,汴州也更为重要。

唐宪宗李纯《上尊号赦文》中说:“戎事方殷,两河宿兵,赋税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 而江淮财赋的运转全部通过通济渠,汴州“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借此机会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水陆大都会,为以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都城打下基础。


北宋以东京汴梁为首都,设开封府,开封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候到来了。

东京汴梁城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河穿城而过,城市商品经济非常发达,《清明上河图》就描绘出当时城市的发达程度。

历史上,开封的命运与汴河高度捆绑,汴河畅则开封兴,汴河塞则开封衰。北宋对汴河的维护非常重视,设有专门的“ 汴河堤岸司”,每年耗费巨资疏浚河道。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亦包含汴河治理条款。

然而,历史就是那么无情,随着北宋的灭亡,汴河废了,开封也开始消沉。靖康之耻后,赵宋朝廷逃到了南方,开封城只留下一个留守。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挡金兵南下,以水代兵,扒开了黄河大堤。

黄河水汹涌而下,冲向东南,占据泗水河道,夺淮入海,河南、山东、苏北成为了黄泛区。自此之后,黄河屡次决堤,下游在黄淮之间摇摆不定,把原来的水系搅得一塌糊涂,汴水失去了黄河水源也渐渐干涸,运河体系尽废。

南宋乾道五年(1169),距离建炎二年的那次大决口已经过去了41年,南宋书状官楼钥出使金国,在沿途日记《北行日录》写道:“ 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湮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河道跟岸一样平了,人们在河床上乘车骑马行走。类似的还有这样的记载:“河道多种麦。”

但是这还没算完,此后黄河又决口不断。由于当时南宋和金国和谈时,有以黄河为界的想法,黄河以前的北方河道都已经淤塞很高了,金国自然乐见黄河决口向南摆动,对修筑河堤不太上心。 1194年,黄河又再次大决口,洪水分几股水南下,其中一股就占据了原汴河河道。《金史·河渠志》记载 :“(明昌五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夺汴入淮。”

蒙古攻南宋时,金兵决黄河以水代兵;南宋北伐夺取河岸,蒙古人也决黄河放水阻挡。宋元之际,黄河就这样在黄淮之间来回摆动,淮河的支流,如泗水、涡水、颍水都成了黄河河道,原汴河河道更是大段成为了主河道。

元朝的贾鲁在主持京杭大运河修建时,鉴于原以汴水河道为主的通济渠已经全毁,干脆弃而不用,直接裁弯取直,让运河从苏北直上山东,再从河北抵京。

如此一来,汴水(通济渠)已经完全没有航运价值了。元明清三朝,朝廷都是力保京杭大运河漕运不失,至于汴水,也没人想去修整它了。

到了明清时期,旧汴水河道,有些河段成为黄河的主河道,有些已经成为平地,甚至成为了街道。


清咸丰年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南向的水流逐渐减少。到光绪元年(1875年),黄河大堤再次竣工,河水不再向南流了。汴水旧河道(黄河故道)本来旧淤塞得不行了,又没有了水源注入,彻底干涸了。

到了民国,汴水已经完全湮没在历史烟云里了。现在,汴水还有迹可循的,只有部分黄河故道,和开封挖掘出的部分遗址遗迹了。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些景象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了。

相关资料,点击可阅读: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位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