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的一个寻常日子,四川泸州合江县榕右村却因一则消息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村医李道在山中的惊人发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 他宣称找到了两口巨大的 “金棺”!
这消息瞬间在村子里传开,村民们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关于 “金棺” 的种种猜测不绝于耳。
毕竟,在村子古老的传说中,山里就藏着金棺,只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传说逐渐被人们遗忘,可如今李道的发现,却似乎让这古老传说有了成真的可能。那么,这 “金棺” 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李道出身中医世家,从小便跟着父亲研习医术,对山中草药的特性、分布了如指掌。多年来,他频繁进山采药,自行配药为村民治病,在村里威望颇高。事发当天,他如往常一样深入山林,一心想寻得珍稀药材。山路崎岖难行,四周植被茂密,潮湿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当他走到常采药的区域时,却发现这里的药材已所剩无几。但李道没有放弃,凭借丰富的经验,他深知人迹罕至的悬崖处往往生长着品质优良、价值珍贵的药材。
不多时,他来到一处悬崖之下。正当他准备卸下背篓,取出攀爬工具攀登悬崖时,不经意间抬头,竟发现悬崖上有一个被茂密植被遮掩的黝黑山洞。而更让他震惊的是,山洞口隐约露出两个形似棺材的东西。
李道走近仔细查看,确定那就是两口棺材,而且棺材有一半悬在洞口外,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掉落,这惊险的场景让他心头一紧。此时,李道突然想起村里流传的金棺传说,据说几百年前有人在山里藏了大量宝藏,就放在两口金棺之中。虽然一直以来没人见过这金棺,但眼前的情景与传说竟如此相似。
李道为人善良且遵纪守法,面对这意外发现,他不敢轻举妄动。当下,他顾不上采药,急忙赶回村子,第一时间向村委会报告了此事。村委会干部听闻后,意识到事情重大,不敢耽搁,立刻联系文物部门,告知了在山里发现两口 “金棺” 的情况。文物部门对此高度重视,要求村委会全力保护现场,随即表示会尽快派专家前往查看。
为防止意外发生,村委会马上组织人手,让李道带路前往发现 “金棺” 的悬崖。当晚,几名村民便守在山里,守护着现场,等待文物部门的专家到来。
次日,考古专家抵达村子。在李道的引领下,他们来到悬崖下。眼前的景象让专家们大为震惊,悬崖峭壁之上,两口棺材悬于半空,历经岁月侵蚀,却不见丝毫腐朽迹象,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考古人员迅速展开研究工作,他们艰难地攀爬到悬崖中间的山洞,对棺材进行细致研究。起初,研究结果让大家有些失望,山洞中除了这两口棺材,没有任何碑文,也未发现其他陪葬品。但考古工作严谨细致,大家还是对山洞进行了全面勘查。
他们发现,这个山洞很可能是死者生前特意挖掘的,类似常见的坟墓。然而,为何选择将棺材放置在悬崖上的山洞,而非采用传统土葬方式,由于棺材周围没有标志性陪葬品,考古专家一时难以给出定论。
因当时不具备开棺条件,考古专家只能先行返回,一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另一方面筹备开棺事宜。回到单位后,专家们首先查阅当地县志,期望从中找到线索。但连续多日研究,却一无所获。当地县志中既没有关于悬崖墓葬的记载,也未提及有少数民族存在这样的丧葬习俗。
为尽快取得突破,考古专家扩大资料查阅范围,对四川省内其他地区的历史资料展开研究。终于,他们有了新发现。据史料记载,四川乐山曾发现大规模的 “崖墓” 墓葬群,考古人员先后发掘出 300 多座崖墓。
这些崖墓大多建于 1800 多年前的汉代,当时流行凿山为室,将逝者安葬在悬崖峭壁之上。在古人观念里,这种崖墓埋葬方式有助于逝者修仙成道。而且乐山崖墓建造极为考究,部分完全仿照人们日常居住的房屋打造,为后人研究汉代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资料。
了解乐山崖墓资料后,考古人员将目光重新聚焦到新发现的两口棺材上。他们几乎确定,这里的发现与乐山崖墓属于同一时期。考古人员很快再次前往现场,对两口棺材展开深入研究。
经过仔细观察,考古人员发现这两口棺材并非传说中的金棺,而是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在 1800 年前,能用整块巨石雕刻棺材的,必定非富即贵,棺内说不定藏有更为珍贵的陪葬品。石刻棺椁本身展现出一定的雕刻水平,对研究汉朝手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人员首先对石棺进行清理,很快又有新发现。石棺上刻有著名历史典故 “董永侍父” 的画像。石棺左侧,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坐在独轮车上,手持拐杖;画面中间,一名男子在田间劳作,不时回首望向老人,满是关切之情。
这个故事源于西汉,东台市西溪镇农民董永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他常推着病重的父亲到田间劳作,或带父亲外出做工。父亲去世后,因家中无钱安葬,董永便卖身为奴,用所得钱财安葬父亲。合江发现的这口棺材刻有 “董永侍父” 画面,有力地证实了这一历史典故在东汉时期已广泛流传。
除了 “董永侍父” 画像,棺材另一面还有一幅奇特图案。图案由两个人形蛇身的形象相互缠绕交织而成,姿态颇为暧昧。考古人员一眼认出,这便是传说中的 “伏羲女娲图”。
据考古记载,汉代盛行 “伏羲女娲图”,这进一步证明山洞中的两口石棺属于汉代。不仅在中国,印度、泰国等地也出现过类似图像,只是形态略有不同。此次石棺上的 “伏羲女娲图” 蛇尾交织,象征着繁衍后代。看到这幅图,不少专家都觉得有些羞涩,感叹其观念之前卫。
综合这些石棺外观信息,考古专家判断两具石棺应为一对夫妻所有。就在准备正式开棺查验时,考古人员又有新发现,其中一口石棺棺盖有凸起,另一口则是凹陷。这一发现更加印证了之前的推测,因为在汉朝社会观念中,男人代表太阳,女人代表月亮,石棺上的凸起与凹陷正符合阴阳之道。
令考古人员困惑的是,石棺周围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文字信息,按以往经验,墓室周围通常会有墓志铭等文物,但此次反复寻找都未见踪迹。为尽快弄清墓主人身份,考古人员决定开棺查验。
巨大石棺的棺盖异常沉重,众人费了好大劲才将其打开。然而,棺盖开启后,大家都大失所望。棺材里既没有遗骨,也没有陪葬品,几乎是座空棺。唯一引人注目的是棺材里的两座陶俑。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掉陶俑上的浮尘,陶俑的真实面貌逐渐显现。
这两座陶俑分别为一男一女形象,令人称奇的是,陶俑呈现出相互亲吻的姿态。若不是有确凿证据证明石棺为汉代之物,人们甚至会怀疑这是现代工艺。在古代,受传统思想束缚,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根深蒂固,而这两座陶俑却大胆地拥吻在一起,这一发现极大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认知,也引发了人们对一千多年前生活的无限遐想。
后来,考古人员在仔细清理过程中,终于发现一行文字: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查阅史料后,专家发现东海太守指的是汲黯,李少君担任的是郎中令,为西汉时期的方士。而且根据考古资料,此前在新津、宜宾等地出土的汉棺上也曾出现类似文字。
也就是说,“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 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咒语或符号,寓意墓主人渴望得道成仙。所以,石棺上的这句话仍无法确定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尽管墓主人身份至今成谜,但这两口石棺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丧葬习俗以及社会观念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石棺精美的雕刻工艺,能领略汉代高超的雕刻水平;从 “董永侍父” 画像,可了解当时孝道文化的盛行;从 “伏羲女娲图” 以及亲吻的陶俑,能感受到汉代思想观念相对开放的一面。这一考古发现,宛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的时光之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的神秘一角。
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持续深入,或许在未来某一天,墓主人的身份之谜将被解开,为这段历史增添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