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三十年没拍艺术照了”“老了不好看了,怕耽误你们时间”……这些曾经的顾虑,如今化作了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曹家村居民区30位平均年龄76岁老人眼中的笑意。
近日,曹家村居民区开展了一场“银发大片”写真会。在大学生志愿者的镜头下,爷叔阿姨们褪去拘谨,化身为镜头前的“老小孩”:有人摆出摇滚手势,有人披上珍贵旗袍……拍摄现场,志愿者们化身摄影师、造型师、灯光师,用专业与耐心打消老人的顾虑。85岁的吴奶奶看着照片惊喜地说:“原来我们还能这么年轻、这么美!”
正如曹家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郭颖所说:“每个老人都有一段故事,当故事沉淀下来,社区就有了温度。”一场跨越时光的拍摄,不仅定格了老人最美的模样,更让“银发艺术照”成为社区温情的注脚。
志愿者为老人化妆志愿者为老人拍摄现场温暖行动的背后,是基层治理工作法——“微格分色”工作法的创新。通过红、黄、蓝、绿四色标签,曹家村居民区将居民需求精准分类,红色代表需每日联系的重点服务对象,例如高龄独居老人。看似简单的分类工具,既为基层减负,又让关怀走心,让服务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关怀”,让资源从“平均分配”走向“精准滴灌”。
通过党建联建纽带,15位学生志愿者与15位社区老人结成“忘年交”,形成“1+1+N”服务机制。1位志愿者负责日常关怀联系、1位网格员负责带教并协调资源、N位医疗、法律等专业人员下沉支持。
在常态化走访中,华师大志愿者陈暄发现:“老人们珍藏的老照片已泛黄模糊,我们想通过镜头帮老人找回年轻记忆。”这场公益摄影计划的诞生,正是“微格分色”工作法的生动写照:通过精准识别需求,让服务从“解决困难”升级为“温情互动”。
“多格合一”基层治理机制打破传统行政边界,让社区视野从“格内”走向“格外”:当社区工作者走向沿街商铺、社区单位时,一墙之隔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外研究生公寓,成了最温暖的“近邻”。通过“围墙内外”的资源整合,高校智库化作治理“智囊团”,沿街商铺变身爱心驿站,专业力量嵌入民生服务,新的故事正在悄然绽放。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校将“一站式社区建设”理念融入实践,将校外研究生公寓打造为社区服务的“前哨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带教老师吴丹说:“让学生走向真实社区,也是高校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里,大学生志愿者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者。他们为老人拍摄艺术照、整理回忆录,而社区则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与情感归属。
长风新村街道以“绣花功夫”织就社区治理新图景,银发笑容与青春脚步在“社区微格”和“综合网格”间双向奔赴,让“老社区”焕发“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