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三国演义》里是个香饽饽,走到哪儿都有人纳头便拜,哭着喊着要跟他干。可翻开正史一看,现实却有点打脸——不少能人猛将宁愿投靠曹操、孙权,甚至战死也不愿意跟着这位"刘皇叔"混。
张鲁带着数万教众直接投降曹操,撂下一句狠话:"宁做魏公奴,不为刘备座上客!"庞德被关羽生擒,宁死不降,临刑前还大骂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徒"。文聘、牵招、田豫这些名将,早年都和刘备有点交情,结果一个个全跑曹操那儿去了。
这就有意思了——刘备不是"仁义布于四海"吗?怎么这么多牛人偏偏不买他的账?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各显神通。但乱世里混,光靠喊口号不行,得有点真本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里有朝廷大义;孙权坐拥江东,兵精粮足;刘备呢?前半辈子东奔西跑,投公孙瓒、依曹操、靠袁绍、寄刘表,直到赤壁之战后才算站稳脚跟。
问题就出在这儿——刘备的"仁义"招牌,在乱世里到底值几个钱?
刘备的"草台班子"问题
刘备起家晚,底子薄,早期团队基本是"草根创业"模式。关羽、张飞是结义兄弟,赵云是半路收编的,诸葛亮出山时刘备都快五十了。相比之下,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荀彧、郭嘉、夏侯惇、张辽……个个都是顶级人才。
牵招年轻时和刘备关系不错,俩人还一起混过。可到了建安十年(205年),牵招二话不说投了曹操。为啥?因为刘备那会儿还在给人当小弟,要兵没兵,要地没地,跟着他混,前途渺茫。
曹操就不一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后势力如日中天。牵招后来在北方镇守边疆,功成名就,要是跟了刘备,估计连个太守都混不上。
田豫早年跟过刘备,结果没几年就跑了,转头投奔曹操。他在北方打鲜卑、镇守边疆,成了曹魏的边防名将。反观刘备集团,除了关羽、张飞、赵云这几个老班底,后期能拿得出手的将领真不多。
说白了,乱世里人才也挑老板——跟着曹操能封侯拜将,跟着刘备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刘备整天把"匡扶汉室"挂嘴边,可实际操作起来,该抢地盘的时候一点不含糊。
张鲁在汉中搞五斗米教,政教合一,小日子过得不错。刘备拿下益州后,张鲁面临选择——是投刘备,还是投曹操?结果他毫不犹豫选了曹操。为啥?
因为刘备刚夺了刘璋的益州,名声已经臭了。张鲁心想:"刘璋好歹是我旧主亲戚,刘备说翻脸就翻脸,我去了能有啥好果子吃?"
案例4:张任的硬气
张任是刘璋手下大将,刘备打益州时,他死守雒城,最后兵败被俘。刘备想招降他,张任直接怼回去:"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然后慷慨赴死。在张任眼里,刘备就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不值得效忠。
刘备的"仁义"在乱世里更像是一块遮羞布——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真到抢地盘的时候,该动手绝不手软。
曹操虽然被骂"汉贼",但他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本事,不管出身如何,都能在曹魏混出头。
庞德原本是马超部下,后来归顺曹操。襄樊之战时,他被关羽生擒,宁死不降。临刑前,庞德大喊:"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刘备算个什么东西?"这话虽然难听,但反映了当时很多武将的真实想法——曹操能给的,刘备给不了。
文聘本是刘表部将,曹操南下时,他选择投降。后来守江夏,屡次击退孙权。如果跟了刘备,他可能就是个普通将领,但在曹魏,他成了边防重臣。
曹操的政策简单粗暴——能打仗的升官,有本事的给钱。刘备呢?除了关张赵,其他人很难出头。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从此一蹶不振。而当年那些拒绝刘备的人——文聘的儿子还在镇守江夏,田豫的边防体系依然稳固。
他们的选择,或许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乱世里,光靠"仁义"口号是没用的,真正的英雄,更看重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前途。刘备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换作是你,在曹操、刘备、孙权之间,你会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