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越大鱼越贵。

1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刘备四十六岁,诸葛亮二十六岁。

刘备日薄西山,诸葛亮旭日东升。


刘备来荆州已经六年,寄居于刘表门下,过着看人脸色的生活,并且两个大腿内侧已经生出了“髀肉”,颇有岁月不待人的感慨。

在此之前,刘备多次创业失败,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堪称是“流浪剑客”。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看不出刘备有什么大的前途。

而诸葛亮偏偏就选择了刘备这个“前途无望”的流浪汉做主君,不能不让人好奇。

放眼当时诸雄,曹操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扛把子,他已经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带甲百万,良将千员”,他最有希望一统华夏,如果投奔他,自然能够前程似锦。

次之曹操的就是拒守东吴已历三世的孙权,土地广阔,人才济济,他最有资格和曹操掰掰手腕。投奔孙权,尽心辅佐,上策能统一华夏,中策也能割据一方,再不济被曹操整体收购,诸葛亮等人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大魏臣子。

其余豪强,刘表已经病入膏肓,刘璋暗弱无能,张鲁装神弄鬼,马腾韩遂割据西北,都不能成事。

站在功利主义角度考量,诸葛亮这种大才,投靠曹操是上策,投靠孙权是中策,投靠刘表是下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诸葛亮居然烧起刘备这个冷灶。

2

诸葛亮不选择曹操、孙权是有原因的。

诸葛亮这个人有大才、怀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名相,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名将,诸葛亮拿他俩自比,是要做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宰辅之臣。

他这种旷世奇才,挑老板就绝不落入俗套。


曹操虽然势力最大,但当时他的阵营已经谋士如云,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这些人都已经牢牢占据了要津,诸葛亮去了曹营,往哪里安?

诸葛亮是不甘于做他人副手的,他去了肯定想当曹操一人之下的老二,且不说荀彧这些文臣不同意,夏侯惇曹仁这些武将也绝不答应。

所以诸葛亮去了曹营肯定没有出头之日,有大才也不好使。

孙权这一边也一样,核心圈层早就被占住,张昭、周瑜、鲁肃都是孙权的心腹,诸葛亮去了江东,也只能怀才不遇。

这就跟去创业公司和成型的大集团一样,在创业公司当元老,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在大集团里面,你再厉害也抢不了元老们的职位。

诸葛亮聪慧异于常人,这点道理他早就明白。

他之所以一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没找到合适的主公。

南阳属于荆州,荆州牧刘表还是他的姨夫,他如果想出山,早就在荆州扬名立万,但诸葛亮是那种稳得住的人,在没钓到大鱼之前,他不会轻易收线。

3

诸葛亮一直在观望,在考察,终于,有一个人走进了他的视野。

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201年到荆州,一直到207年才“三顾茅庐”,说明诸葛亮在一开始也没把刘备当回事。


刘备也没把诸葛亮当回事,要不然也不会六年都不去找诸葛亮。

经过六年的考察,诸葛亮反复对比,实在没有比刘备更好的了,只能选他。

刘备有几个优势,非常符合诸葛亮的要求。

首先,刘备此时实力很弱,还处于创业阶段,核心班底也就关羽和张飞两个武将,没有特别出彩的谋士,只有一个徐庶,还是诸葛亮的至交好友。如果诸葛亮去了刘备阵营,诸葛亮当之无愧的是谋臣领袖。这样诸葛亮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智,实现他的抱负。

其次,刘备这个人虽然现在实力弱小,但他名气很大,很得人心,而且这个人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很适合干大事。一时困顿,是时机未到,当时机来临,再加上诸葛亮这种奇才的辅佐,必能成大事。也就说刘备看起来像个垃圾股,实际是个绩优股,没有投资眼界的人一般发现不了。

再者,刘备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他姓刘,是皇室贵胄,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金字招牌,别看大汉日益衰微,行将就木,但他在普通百姓心中,仍然是正统。刘姓子孙比宦官之孙(曹操)和军阀之子(孙权),更有号召力。

基于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终于等来了他想要的“大鱼”,经过一番“忸怩”后,诸葛亮就跟随了刘备,从而开创了三国时代最浪漫的一段君臣佳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