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家中的生活非常困难,温饱难以维计。母亲多日没有回家,粮袋无粮可空,油星更是许久未见。家中仅剩4角钱。我和姐姐到北边的粮市买了10斤麦麸,我们学着母亲的样子将麸皮用磨磨成稀糊,姐姐用鏊子烙煎饼。因没有粮食掺杂,煎饼很厚且无法成型。哥哥将辣椒面和盐用清水拌和辅以下咽。酱油和醋对我们来说已是奢侈品,香油即便平时母亲也难得在溜乡的农民手中买二两。

晚上母亲回来,看着眼前饭桌摆放的饼子,揽着姐姐泪如雨下。思索再三,无奈之下,母亲给远在云南的姨哥乐平发出了求援电报。一周后,姨哥寄来了40元钱,母亲托人求到父亲的好友,白埠文化站站长,由他儿子带着母亲和哥哥到山东郯城买了1000山芋干,自此我们每天都以此为食,无论煎饼、窝头、饼子虽制作方法,形状不同,但均是相同原料,好在能填饱肚子。白菜下来时,姐姐常会带我去大榆树街的菜市场捡拾卖菜者遗弃的白菜叶,回家做菜或同山芋干一起煮食。有一天,母亲用伍角钱从食品店买回一小块猪肥肉,非常高兴。我们围在炉旁看母亲炼油,母亲从锅中夹出三块分给我们黄白色的肉块,嚼在口中滋滋流油,这是我一生记忆中吃的最香的猪肉。炼出的油吃了许多日子,因为我们菜炒熟后才会用筷子沾一点漂在上面。

我们院的张家大爷在航运公司做会计,是位非常善良的老人,家里孩子多且工作早,家庭生活相对较好。冬季他会让大娘,将家里余下的煤炭供应划给母亲,让我们购些煤取暖。有时还会给我们豆腐票,那时的豆腐票也是很金贵的,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发两斤豆腐票,,凭票每斤豆腐仅卖4分钱。拿着票同他家的三哥早上去买豆腐我会感到很光彩,因为那时像我这样农村户口坏份子的孩子,偶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已感很荣耀。

对大姨家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经济上母亲是毫无能力支持的。能给的只有关爱,一封8分钱的家书,一句添衣加棉的问候,是她唯一给孩子们表达母爱的方式。七二年以后对母亲的管制松了,父亲的工资已照常发放,家中的生活比前些年改善了许多。寒暑假母亲都会提前邀请他们和表姐知皊带孩子到邳县来过些日子,她们在邳的日子,母亲总会尽其所能为其改善生活。我们兄妹也会带着他们玩耍。大家其乐融融。返回时,他们也会带着我去蚌埠或车夫山过一些日子。这样的走动持续了许多年。即使我们都成家立业,母亲去世前,他们都会利用一两个小长假结伴来探望母亲,其他的表哥表姐也会在节日带着孩子看望母亲。

七三年高中入学实施了考试制度,农村户口的孩子实施分配指标制,人数很少,生产队和学校只允许哥哥姐姐一人继续读书。因姐姐年龄小,母亲同父亲商量将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姐姐。这对于从小生长在一个书香之家的母亲来说又有多少无奈和对儿子的愧疚呢?父亲为哥哥买了一些木工书籍和工具,计划让他学门手艺。哥哥的理想是画画,初中时已随老师学了两年。但为了生存,哥哥只能认命。哥哥整日憋在家中,往日较好的同学也不愿多接触了。母亲到木工厂买了些木材边角料,哥哥一边看书,一边动手锯刨木料,很快哥哥就为自己制作了一个与床一样高,很漂亮的书柜。这也是家中唯一能装书和在上面写字的书柜。望着本就不大的房间摆放的木料和工具,母亲再也无法面对哥哥的辍学。她找到侄女家,让他们想办法让哥哥到她们工作的地方——车夫山中学读书,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快哥哥又重新踏上读书之路。

一九七四年底,邳县玉雕厂招工,玉雕厂的的技术员原是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被下放到邳县劳动管制,是父亲中学同学。那时农村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能进厂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父亲和母亲决定不让哥哥放弃这一难得的机会,哥哥工作后,家里的生活好了起来。七五年政府给父亲平了反,并恢复了工作。我们家也搬进了文化馆去居住。姐姐高中毕业后回乡劳动,被安排在村办蓄电池厂工作。年底母亲和姐姐两个人生产队决分时,获得了240元分红。这是母亲下放十七年来,第一次靠劳动收到的第一笔巨款,母亲毫不犹豫地托远在滁州物资局工作的侄子知平为姐姐置办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因为继续学习已无指望,只有让姐姐学一门手艺,以利自己生存。那时的母亲常自责是自己的过错影响孩子们的前程,她要拼尽全力为孩子们做好今后的生存规划,“人无远虑,必有一失”,但母亲的远虑能起多大作用?她不得而知!

一九七八年,母亲心力交瘁地走过了50年的艰难历程,在无助地煎熬和期盼中,终于再次见到了生的曙光。困束在身上的沉重枷锁被打开,历史的烙印被清除,并重新恢复了教师工作。30年来,母亲第一次为喜悦而流泪。她能以一名正常公民的行为将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所有牵挂她的亲人了!并亲自第一次为自己做了一桌丰盛的晚宴。自此以后,晚辈们上学、工作或成家的喜讯不断从各地飞来,喜悦之情时刻洋溢在母亲脸上。不论谁家孩子上学,她都会寄钱过去表示祝贺。

一九八零年侄女婿获平反恢复工作。八二年春,让她魂牵梦绕的四哥也得到了平反,回校工作。春天,母亲将四哥、三位嫂子和子侄们相邀到家,带他们到坊上安葬父母的墓前祭拜,弥补了以往的缺失和遗憾。

二零二一年五月,母亲在93岁高龄时安详而无憾地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追溯母亲这一家人的历程时,我常泪笔难抑。我为早世的先辈惋惜,但更为几位母亲而感叹,是她们用单薄而坚强的臂膀为子侄们撑起了一片蓝天,从而捡拾到散落的阳光,得以生根、发芽成长。在这个家中,孤寡母亲抚养子女,年轻姑姑抚养父母双亡的侄女,年少的哥哥姐姐放弃学业及早工作,代父承担供养弟弟妹妹的责任。每个成员无时不将大爱真情诠释在世人面前,如果说“孝道立家、学识立身、勤奋立业、忠厚传家”的中华传统理念,是他们面对艰难环境的生存基础,那国家安宁、民族昌盛更是他们乃至全体中华儿女幸福平安的基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