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重温《建国大业》,有点有意思的发现。

电影中,淮海战役后,蒋介石在送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以后,和儿子蒋经国席地而坐,当时两人有过一番对话。



蒋介石对于长江防线很没有信心,决议要退守台湾,还要蒋经国一起去,当时蒋经国提出:

“您认为,李宗仁的和谈建议,不会得到中共的响应吗?”

蒋介石摇头:

“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怎么谈,结果都是一样的。李宗仁白崇禧自以为能和中共划江而治,(摇头)他们太不了解毛泽东喽。”

蒋经国问:“那毛泽东就一定不会接受南北分治的局面吗?”

蒋介石反问:

“换做是你你会接受吗?”

蒋经国略一思索,说了一句:

“那要看美国和苏联的态度……还有……”

蒋介石冷笑一声:

“没那么复杂,谁的态度也不用看,南北朝可以出现在过去,但绝不会出现在今天,谁敢当这个千古罪人,这胆量,我没有。”

电影中这个片段是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即1949年1月,当时平津战役尚没有结束,蒋介石也没有宣布下台,但根据剧中表现的情形来看,他已经萌生了退的想法。

按照当时情况看,李宗仁作为副总统已经准备好了接替上台,而且提出了和谈的主张,并得到了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支持。

最有意思的两句话是出在蒋经国问“毛泽东一定不会接受南北分治的局面吗”,当时他还回了一句“那要看美国和苏联的态度”。

以上对话虽然是杜撰,但确实是有出处。



根据1979年1月2日,王方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回忆毛主席1957年的一次谈话》,文章中直接引用了毛主席的原话:

“直到1949年,我们眼看就要过长江的时候,还有人阻止,据说千万不能过江,过了,就会引起美国人出兵,中国就可能会出现南北朝的局面,我没有听他的,我们过了长江,美国并没有出兵,中国也没有出现南北朝,如果我们听了他的话,中国倒真可能出现南北朝。”

毛主席话里话外,都是在明指,在我军过江之前,有人明确提出反对,认为可能会引起美国人干预。

事实上,这也不是第一次毛主席在私下里这样说,而是从1949年开始在各方面私人谈话里都提到,毛主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谁,但却能从其他领导人口中,印证这个人是谁。

1955年,周恩来在送驻苏联大使刘晓以及其夫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渡江前夕,米高扬从莫斯科来到西柏坡,他是代表斯大林来的,主要是了解中国革命形势和听取我方意见的,当时军事、政治形势都很好,我们准备南下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苏联对此有看法,要求我们停止内战,实际上搞南北朝,搞两个中国。”

据说周恩来说这番话时,特意叮嘱刘晓不要用笔记录,要记在脑子里。

也就意味着,在1949年1月,在三大战役差不多即将落幕,国民党当局日暮穷途之际,苏联曾劝说中国不要过长江,而是同国民党当局展开和谈,成立联合政府。

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来看,苏联虽然从未公开表态干预中国内战,但在私底下已经多次表露过这个观点。



早在1948年12月1日,司徒雷登以美国大使的身份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就曾提到过苏联大使罗申对中国内战的看法,当然也许是出于审慎的态度,司徒雷登用了“未经证实的报告”。

“(中国内战)会出现停战或者恢复和谈的情形,调解的基础是国民党控制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共产党控制长江以北地区,而美国则承认俄国在满洲的特权。”

司徒雷登虽然明确写了此份报告“未经证实”,但他后来找张治中试探苏联对中国内战的看法时,张治中也说了这样一句话:

“中共决心继续打下去,可并不是由于苏联的关系,苏联只劝告他们沿着长江停止进军,但中共不听苏联的劝告,已经决心继续打下去。”

对于1948年年底至1949年4月渡江战役期间的局势,其实可以分析得出。

国民党当局日暮穷途之际,当然是愿意谈一谈,但是也是条件有限的谈一谈,同时还有个更进一步的想法,利用谈判争取为编练新部队时间,等到长江水涨,阻止我军过江,以期实现“划江而治”即“两府共存”

中国共产党方面当然不可能答应,况且当时我军战场上已经具备优势,从后来《国内和平协定》不难看出,所有条款其实都是围绕我方来定的,光是惩办战犯一条,对国民党当局而言就绝不可能接受。

对于中国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纷争,美苏作为当世两个大国,自然不愿坐视不理。

这关系到二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



事实上,不光是中国,乃至于亚洲、欧洲,美苏两个大国都面临政治利益上的划分。从三八线划分朝鲜半岛就不难看出这一点。

基于1949年前后这个时间段里,美国人当然希望国共双方能够谈一谈,事实上他们一直也持这个态度,并借此保住国民党政府,维持他们在远东的利益。

苏联人就不一样了,苏联希望中国能够维持现状,或者说是维持“南北分治”的局面。

1949年元旦,蒋介石宣布下台,并照会美苏英法四国,表示愿意接受可使中国早日恢复的建议,仅仅几天时间,斯大林就致电毛主席,表示他支持国民党当局表露的和谈意愿:

“如果共产党拒绝调停,会给人民留下中共是好战分子的印象、”

当时苏联的这个态度与美国可以说不谋而合,在斯大林致电西柏坡之前,美国人就暗戳戳的向毛主席表示过,愿不愿意接受在没有43个战犯的前提下与国民党和谈。



从1949年1月至4月,斯大林几次致电毛主席,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并且还派米高杨(1月)来西柏坡施加压力给毛主席。

毛主席当然不可能同意,因为他早就看清楚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以及美国的心思,他们妄图通过调停来整军经武,从而积蓄力量,再次向我军发动进攻。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基于国内外各方势力的一致意愿,中共方面还是接受了和谈,但却是在美苏都不干预的情形下进行的。

后来结果也毫不意外,国民党当局拒接接受《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浩浩荡荡渡过长江。

有意思的是,直至渡江战役前夕,斯大林仍然致电毛主席,并忧虑的表示:

“美国、英国和法国可能采取经济封锁到武力干涉的任何措施,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之后,英美军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方登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要匆忙南下。”

斯大林即便到此时也依然认为,只要国共双方只要开始和谈,就不会给美国武装干预提供借口。



不过后来事实的发展与斯大林的预测完全背道而驰。

斯大林建议我军不要过长江,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我军实力不自信。

应该指出的是,到1949年解放军的实力同国民党军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斯大林仍然对我军持固有印象,这个印象后来一直持续到了朝鲜战争爆发以后。

斯大林认为,如果我军过江,美军只需要出动一两个师,就会击败中国人民解放军。

即便是苏联,斯大林也认为以他们的军事实力,不足以与美国抗衡。特别是在1948年6月28日,杜鲁门批示向英国派出能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60架。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斯大林要为苏联的利益考虑。

之前我们提到过,苏联希望中国维持1949年的局面,他们想借此机会,把美国人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中国,或者说吸引到亚洲,这样方便苏联人在欧洲布局。

苏联或者说过去的俄国虽然是地跨欧亚大陆,但他们历史上就是以欧洲为核心的(即便今天也是),二战以后,美苏冷战激化,北约成立,不得不使苏联更多的考虑来自欧洲方面的威胁。

相比之下,中国内战爆发牵制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使得美国无暇顾及欧洲,这种局面对苏联来说则是有利的。

从更进一步的角度说,苏联希望中国维持“南北分治”的局面,这样一来就能牵制美国更长时间,保住国民政府有利于苏联从《雅尔塔协定》中获取更多在华利益,同时还能避免美国因为过度干预中国内战导致中共崩溃局面(斯大林对中共没有信心)。



不过,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没有想到,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也有实力统一中国。

也正如电影中,蒋介石的那句话:

“没那么复杂,谁的态度也不用看,南北朝可以出现在过去,但绝不会出现在今天,谁敢当这个千古罪人,这胆量,我没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