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央视《东方时空》节目

走进福州上下杭

耳聋伯元宵等福州非遗小吃再次火了


“来福州,一定要吃耳聋伯元宵”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

耳聋伯元宵店圈粉无数


元宵店人气爆棚的背后

是一个家族的百年坚守

近日,记者在耳聋伯元宵上下杭店

采访了第四代传承人林威


老字号成新“网红

保留老味道 推出新文创

耳聋伯元宵,从光绪年间始创,历经四代百年传承,如今已成为福州家喻户晓的福建老字号。

七八岁起,林威就开始学做元宵,每天跟着父亲搓米浆。从部队退役后,他开始接手家族生意,至今已有20多年。


耳聋伯元宵丸,皮薄馅多、饱含肉汁、香而不腻,独有的“脱核感”,让食客回味无穷。

浸泡、磨米、沥干、分割、做馅……为了传承独特的传统风味,林威对每个制作环节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他坚持使用上等的糯米和梗米制作元宵皮,确保食用时既有嚼劲又不会粘齿。

他坚持使用新鲜的猪后腿肉做肉馅,制成元宵更好入味……

除了元宵丸

店里的花生汤、汤圆、鸡蛋白丸子

芋泥、糯米饭等传统小吃

也深得食客青睐


在坚守老味道的同时

林威也在口味、品牌等方面进行创新

林威说:“元宵可考虑与咖啡结合,做成下午茶,可以解腻去苦;白丸子可做成水果冰沙拼盘……”

林威的祖父林桂芳,人称“耳聋伯”,跟随闽剧戏班子行走江湖。台上表演闽剧,台下卖着元宵。

耳聋伯元宵店此前推出一款名为“糯米星球的礼物”的文创产品,将耳聋伯产品卡通化,化作闽剧各种角色在戏台上演出。


林威说:“制作这款产品不仅是向前辈致敬,也是以更年轻化、更可爱的文化推广耳聋伯品牌。”

守艺创新

开网店 建高标准工厂

采访当日,虽已过饭点,但耳聋伯元宵上下杭店仍有不少客人。

林威表示:“这家门店主要针对游客,尤其是年轻人,供他们打卡。许多明星艺人、网红都来这里品尝元宵、做活动、拍摄节目。”


目前,耳聋伯元宵在福州本地开了3家门店,各有定位。

“我们开的都是直营店,主要是为了把控质量和服务。”在林威看来,门店更多是品牌展示窗口,通过体验带动复购。他说:“我们的回头客遍布全国各地。”

为了打开销路,林威打造出适合电商物流的冷链产品,线下与麦德龙、永辉、新华都及周边城市的商超合作。

2015年,他们就在线上开设微店,面向全国销售速冻元宵。


销路拓宽了,如何保证产量?林威认为,要“做工厂”——开办高标准的食品工厂。

2019年,林威与父亲林英德在闽侯租了700多平方米,开办了福州耳聋伯食品有限公司闽侯分公司工厂。


“不是说办现代工厂,就是要放弃老工艺。”

林威介绍,为了提高元宵丸制作加工效率,搅拌等体力活采用机械化生产;而米浆研磨、馅料调配等工序仍沿用传统工艺。‌


林威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年内,我们位于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厂就将竣工投用,面积达两三千平方米,比现在工厂的面积大了好几倍。”

推广非遗文化

培养传承人 新建研学基地

2019年3月,元宵丸制作技艺(耳聋伯)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

林威始终不遗余力

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

他招收食品专业本科生学习耳聋伯元宵丸制作技艺,培养大学生传承人。

参加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推广元宵制作技艺。


下一步,他打算在工厂建设耳聋伯非遗研学基地,更好地将耳聋伯元宵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2023年

林威入选福州市第六批非遗传承人


他说:“制作元宵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品尝到地道的老味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 关志杰/文 叶诚/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管慧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