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一新开餐厅每晚仅开一桌12席,在人均3888元的套餐里,食客剪盆栽叶子当开胃菜,品尝模拟腐臭寄生花的糊糊,还有一道号称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

上海这家名为“上蓬冠树”的餐厅突然走红网络,不是因为它有多美味,而是因为它的“猎奇”程度令人咋舌:剪盆栽叶子当开胃菜、舔蜂蜜冰块、品尝模拟腐臭寄生花的糊糊,最后还要面对一道号称“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 人均3888元,每晚仅开放12席,却依然吸引了不少人预约尝鲜。然而,市场监管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发现该餐厅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目前已对其立案查处,并封存了包括竹虫、蚂蚁和大象粪便在内的“特殊食材”。

这场闹剧看似是“高端餐饮的创新尝试”,实则暴露了某些商家为了博眼球、制造噱头,已经完全背离了餐饮业的本质,食品安全和基本道德底线,不该被所谓的“创意”践踏。

猎奇不等于创新,食品安全不容儿戏,这家餐厅的卖点,不是厨艺的精湛或食材的珍贵,而是刻意制造的怪异体验,让顾客吃树叶、舔冰块、尝“腐臭花糊糊”,甚至面对“大象粪便甜品”。这种所谓的“生态融合料理”,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艺术式的营销,而非真正的美食探索。

更严重的是,食品安全不是行为艺术的舞台, 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确保原料安全、加工卫生,而“大象粪便”显然不在国家允许的食品原料清单内。市场监管部门的迅速查处,恰恰说明这种“创新”已经踩到了法律红线。

店家宣称“大象粪便含益生菌”,却隐瞒其可能携带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112种致病微生物,即便高温处理也无法完全灭活芽孢类病菌‌。这些支付天价享用危险食品的消费者,既是被收割的韭菜,也是共谋的帮凶。当执法人员查封那罐标着“泰国象粪”的原料时,封存的不只是问题食材,更是资本狂潮下失守的商业伦理。

从“撒盐哥”到“呕吐蛋糕”,全球猎奇餐饮正在培养消费者“越恶心越刺激”的变态审美。与此相应的是,近年来,高端餐饮市场陷入一种病态竞争,价格越来越高,菜品越来越怪。从“分子料理”到“昆虫宴”,再到如今的“粪便甜品”,商家不是在提升食物的品质,而是在比拼谁能更猎奇、更刺激、更能制造话题。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消费主义的异化,部分人不再为美味买单,而是为“社交货币”买单,他们花3888元,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拍一段“我吃过大象粑粑”的视频,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的“先锋体验”。商家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将餐饮变成了一场荒诞的表演。

该店2024年9月注册时申报“热食类食品制售”,却从开业首日就提供含生食蚂蚁、发酵竹虫的高风险菜品,市场监管部门未在许可审查阶段发现菜单异常‌。店家在社交平台公开宣传“大象粪便甜品”达两个月,期间监管部门未触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关键词警报,直至消费者举报才介入‌,暴露出监管的滞后。

餐饮业的创新,可以是烹饪技术的突破,可以是食材搭配的巧思,但绝不能是以挑战食品安全和公众认知底线为乐。当一家餐厅开始用“大象粪便”当卖点,它已经不是在提供美食,而是在制造一场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

真正的餐饮创新,应该回归本质,让食物更美味、更健康、更值得回味,而不是让顾客在恶心和猎奇中完成一场“行为艺术打卡”。希望这次事件能给行业敲响警钟,餐饮可以前卫,但不能无底线;可以创新,但不能违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