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皇帝的新衣,只想要食物的本味与人心的共鸣。
最近,上海一家生态融合料理餐厅火出了圈。
可这火的原因,实在是让人三观尽毁。
这家餐厅人均近 4000 元,推出了一款名为 “鲜花插在香粪上” 的甜品,而甜品的原料,竟然是消毒烘干后碾碎的大象粪便。
商家还信誓旦旦地宣称,大象粪便经过 “高温杀菌”,放心吃,绝对没问题。
还真有不少有钱人趋之若鹜,餐厅工作人员表示,想来用餐的客人众多,得提前预约。
咱就纳闷了,花天价吃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
而且专家强调,即便经过高温杀菌,哺乳动物粪便中仍可能残留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难以彻底消除,这到底是图啥呢?
据新闻报道,这款大象粪便甜品的两位创始人,一位来自布朗族,一位来自法国。
他们这是把消费者当什么了?
难道有钱人的钱就这么好赚,智商就这么被随意践踏?
这样荒诞不经的事情,并非个例。
上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的 “480 元半只鸡” 事件,同样让人瞠目结舌。
在上海某高级餐厅,服务员端上一盘价值 480 元的菜品,里面仅仅只有半只鸡。
顾客满心疑惑,询问为何半只鸡卖如此高价,服务员竟声称这只鸡是 “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
顾客觉得离谱至极,当场质问服务员真假。
“你明码标价,卖我贵一点,我可以接受,但你不能拿这种不靠谱的故事来忽悠我。”
这段对话被拍下传到网上后,瞬间引爆舆论,评论区骂声一片:
“说这鸡听着音乐喝着牛奶长大,我作为广东人,觉得这鸡还不如我家的好吃呢。”
更讽刺的是,商家所谓的 “科学养殖” 很快被官方打脸。
专家指出,鸟类几乎不产生分解牛奶糖分的乳糖酶,过度进食牛奶,不但无法被消化吸收,还会让小鸡营养不良。
这商家为了抬高价格,编造的谎言简直漏洞百出。
再看看上海餐饮市场那些令人咋舌的高价菜品,简直是乱象丛生。
258 元一份的黄金炒饭。
138 元一盘的虾肉饭,盘子里虾肉没多少,价格却高得离谱。
还有 258 元 4 片的冰灼牛舌,这价格,普通老百姓怕是连想都不敢想。
更夸张的,1288 元一个的茶叶蛋,1800 元一盘的炒农家鸡蛋。
这些菜品的价格,已经完全脱离了食物本身的价值。
商家们为了抬高物价,可谓是绞尽脑汁,各种套路层出不穷。
就拿 “冰灼牛舌” 来讲,这道菜制作流程极为复杂。
服务员端着喷枪,在食客面前对着牛舌进行炙烤,随后将牛舌放入冰水中浸泡,再切成薄片摆盘,周围搭配上各种精致的装饰。
就这么简单的牛舌,经过这一番看似高大上的操作,价格就飙升到 258 元 4 小片。
其实,这多出来的价格,很大一部分都是所谓的 “仪式感” 附加费。
商家就是利用消费者追求独特体验的心理,通过复杂的制作流程,营造出一种高端的氛围,从而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高价买单。
还有一些商家特别喜欢创造新奇词汇来包装普通食材,给它们披上一层高端的外衣。
比如说 “日式烧鸟”,听起来似乎很有格调,可实际上就是烤鸡肉串。
再比如那 1800 元一杯的 “索菲亚庄园” 咖啡,名字起得高大上,可咖啡的品质真的值这个价吗?
无非是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新奇词汇的好奇心理,通过改名换姓,让普通食材摇身一变,价格就翻了好几倍。
在一些 “中餐日作” 的餐厅里,菜品的摆盘遵循着 “盘大量小,搭配装饰” 的公式。
一个大盘子,中间只放着一点点食物,旁边搭配着精致的花草或者其他装饰。
从视觉上看,菜品显得格外精致高档,消费者看到这样的摆盘,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道菜价格高是合理的。
可实际上,食物本身的成本可能非常低,高价只是商家利用摆盘营造出来的假象。
除了这些抬高物价的套路,商家还擅长利用信息差来盈利。
现在很多餐厅都用预制菜来冒充高端菜品,消费者却浑然不知。
就说那 400 元一碗的螺蛳粉,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就是普通的速食螺蛳粉经过简单加工而成。
商家从厂家低价拿货,经过加热、添加一些配菜等简单操作,就以高价卖给消费者,中间的利润简直高得惊人。
再说说蛋糕店,一块慕斯蛋糕,从厂家进货可能只要 45 元,但到了店里,就能以 198 元甚至 298 元的价格出售。
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成本的不了解,在中间赚取了巨额差价。
还有日料店,里面常见的海草、甜虾等食材,很多都是从低价渠道进货,可卖给消费者时,价格却翻了好几番。
消费者以为自己吃到的是高品质的新鲜食材,实际上可能只是商家利用信息差设下的 “陷阱”。
商家深谙 “凡勃仑效应”,他们巧妙地将 “贵 = 好” 的观念植入消费者的潜意识。
尤其是对于一些有钱人来说,他们希望通过消费这些 “伪稀缺品”,来证明自己属于 “高级圈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就像那些花高价去吃大象粪便甜品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消费了别人不敢尝试的东西,就能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可实际上,他们在无形之中支付了智商税,阶级也并没有因为一顿高价饭而得到提升。
大部分的食客在用餐后还会拍摄照片发朋友圈。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这些消费者心中,通过这种高价、新奇菜品的消费,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点赞,已经成为一种刚需。
他们花费大量金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在社交圈子里营造一种自己生活高端、与众不同的形象。
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种心理,不断推出各种猎奇、高价的菜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在这一系列乱象中,我们普通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餐饮消费时,不能盲目跟风所谓的 “高端餐饮”,面对商家的各种套路和营销手段,要敢于质疑,不要被华丽的包装和新奇的概念所迷惑。
我们要回归到食物的本质,食物的首要功能是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给我们带来美味和营养,而不是成为阶级划分的工具,或者是商家收割智商税的手段。
同时,我们也要共同抵制餐饮行业中的这些荒诞消费现象。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拒绝为不合理的高价买单,商家才会意识到,靠套路和欺骗消费者是行不通的,餐饮市场才能回归正轨。
期待一个更加真诚的餐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食物的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其价值,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物有所值的美食体验,而不是被各种智商税套路所困扰。
褚墨有限,不尽欲言。愿每个在看的你,顺颂时祺,秋绥冬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