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民国时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内忧外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而在这段不堪的岁月中,却亦是中华文化峥嵘的时代。一如鲁迅、胡适、梁启超、蔡元培、梅兰芳、齐白石、钱穆、黄宾虹等有思想、敢说敢做的大学问家和艺术家是数不胜数。著名的历史考古学家、教育家傅斯年亦在此列。

傅斯年青年得志,早早便走上人生巅峰,然而晚年却是历经坎坷。他的家人还因为他,不是被批斗挨整就是被迫自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还要从清末傅家说起。

晚晴时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面对八国联军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也已经贫弱不堪。不过相比于大多数人,傅斯年无疑是幸运的,他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书香世家,祖上不仅出了好几位官员,而且还出了好几位文化界名人,所以很有社会地位。

他的祖父还曾经提携过清末名臣李鸿章,傅家富裕的家境给傅斯年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小接受了系统教育。再加上他非常好学,头脑聪慧,所以他小小年纪就有了很高的才学,写文章水平很高,成为了华北地区公认的青年才俊。



后来他考入了北京大学,而即便是在北大他也成了拔尖的存在。

当时北大教授胡适也十分赞赏他,但因为胡适提出了很多非常前卫的思想,超越中国社会太多,因此胡适的一些言论引来了一些争议,甚至有学生组团扬言要赶走胡适。

傅斯年得知这些情况后,反复思考了胡适一些先进思想的深层次哲理,于是公开站出来对所有人讲:“胡适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你们不准胡闹。”



因为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比较大,他说了这番话后,那些试图赶走胡适的学生也就慢慢的偃旗息鼓,不再找麻烦。

胡适也因此更加欣赏傅斯年,两人年龄差了很多,但依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这种朋友不是社会上那种“利益朋友”或者“酒肉朋友”,而是精神层面上的学术战友。

后来北洋政府卖国,傅斯年十分愤慨,直接带领北大学生们上街喊口号,提出自己的主张。在五四运动时期,他被推举为北京13所高校学生的总指挥,带领大家火烧赵家楼,就此载入了史册。这也足见傅斯年的人望。

但后来学生被镇压,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决定出国寻求救国之路,陆续在英国和德国接受了深造。

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山大学、北大担任教授。抗战期间,北京高校被迫南下,他继续担任西南联大教授,在逃难路上坚持教学和写作,撑起了中国文史界的半壁江山。



在南方期间,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史学者,例如著名的大学问家陈寅恪和赵元任。

抗战胜利后没多久,解放战争打响,国内的教育环境依然十分恶劣。到了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国家走到了十字路口。

可能在普通人看来,谁能结束战争让百姓休养生息,谁就是伟大的一方。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思考的显然不只是当下,他们想的显然也更深远,尤其是那些有追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希望国家能够走上一条新路,彻底解决唐宋元明清的历史规律问题——那就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逐渐腐败,最终导致内外交困,民不聊生。但这要从根本的问题上入手,走上一条新路。



傅斯年和胡适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大陆(1949年1月,傅斯年随迁至台北)。毕竟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个人的主张不应建立在某一个权威定的基础之上。胡适先生还留下了闻名的“面包论”。

在走上了南渡之路后,傅斯年在台湾担任了台湾大学校长。在台期间,他也经历了一些坎坷和麻烦(因为他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饬政风),但总体上日子还过得去,由于多年疲劳工作,他在1950年因病逝世。

16年后他的家人也因为他遇到了大麻烦,特殊时期到来后,因为傅斯年去了台湾,所以他的家人也成了“罪大恶极”的人。



当初拒绝傅斯年建议,不愿意去台湾的侄子傅乐焕,在特殊时期遭到反复批斗,最终选择自杀。

傅斯年的叔叔傅昕安被送去接受多年的劳改,傅斯年的族弟被迫辞去公职,一家人只能躲在小屋子里勉强生活,傅家的祖宅也被捣毁,傅家的近百座坟墓也被刨开。

或许这一切早就在傅斯年的预料之中,毕竟他是一位文史大师,通过借鉴很多过去的东西,就能推测出未来可能会如何。但他无论多聪慧,毕竟只是一个学者,他改变不了什么,每个人也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生也只有自渡。

对了,胡适留在大陆的儿子胡思杜早已于1957年自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