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是基于史料记载和逻辑分析进行的合理文学化推演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南京金川门。
守城士兵突然发现,城头飘起了 “燕” 字大旗。
燕王朱棣的骑兵如潮水般涌入京城。
当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城投降的消息传来,朱允炆终于明白,削藩失败了,彻底玩砸了。
“好圣孙” 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时间回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这位年轻的皇帝,书生气十足,满心都是理想主义。
各地藩王手握重兵,给中央政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等大臣的支持下,雷霆行动展开,开启削藩进行时。
柿子先捡软的捏,挑来挑去,周王朱橚就是这个软柿子,得了,就先拿你开刀。
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要抓个倒霉蛋祭大旗,按照传统,也得给个理由。
所以就有了,有人告发,周王朱橚想造反,这下问题可大了,如果有人告你造反,你还可以辩驳你没有,你不是,但如果是你想造反还没造反呢,都没法辩驳。
就这样,倒霉蛋朱橚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接下来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
各路藩王接连被削,湘王朱柏不知怎么回事,玩了个阖宫自焚,场面甚是惨烈。
这让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深感不安。
这位燕王,可不简单,自幼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才能卓越,雄心勃勃,面对这位“好大侄子”的步步紧逼,决定不再坐以待毙。
建文元年,七月,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造反。
初期,朱棣的军队只有区区数万人,建文帝则坐拥全国兵力,实力悬殊。
朱棣身经百战,战术灵活,迅速控制了北平周边地区,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挥师南下。
建文帝先是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 30 万大军北伐迎敌,然而耿炳文在真定之战中遭遇惨败,损兵折将。
建文帝慌了神,黄子澄建议换将。
李景隆闪亮登场,这李景隆何许人也?李文忠之子,妥妥的名将之后。
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是这李景隆,表面上虽威风凛凛,实则是个草包,纸上谈兵还行,真刀真枪,就是一明朝赵括。
一手好牌,打稀碎,不信,你看这里:
手握50 万大军,先是兵败郑村坝,再败白沟河,屡战屡败。
反观朱棣,屡战屡胜,趁机又收编了宁王朱权的部队,实力大增,战争局势开始呈现逆转之势。
虽然屡战屡胜,但兵力对比官军,实在有限,很难进一步扩大战果,且粮草越发缺少,难以持久作战。
建文帝这边,兵精粮足,军队多多,但缺乏优秀将领,指挥混乱,一时之间难以对朱棣形成有效打击。
其实官军士兵还是很能打的,只是差了些运气,加上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双方逐渐陷入了拉锯战,如果就这样对峙下去,胜利是在官军这边的。
很快,出现了转机,不过是在朱棣这边,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得到情报,南京守备空虚。
朱棣当机立断,决定绕过焦灼的山东战场,直捣黄龙,直取南京。
这一招果然奏效,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南京城下。
关键时刻,谷王朱橞与李景隆,竟然打开了金川门,向朱棣投降了,朱棣顺利入城。
就在这时,皇宫内燃起大火,一片混乱,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一个千古谜团就此诞生。
自焚说
《明太宗实录》里记载,朱棣望见宫中浓烟滚滚,心急如焚,赶忙派太监去救火,可等太监们赶到时,一切都晚了。
最后太监从火里巴拉出两具烧焦的尸体,言之凿凿,这就是建文帝和马皇后。
朱棣见状,哭得那叫一个伤心:“你这傻孩子,怎么就想不开呢!”
随后,以天子之礼将这两具焦尸下葬。
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就像一个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原因何在?
首先这两具焦尸的身份就很可疑。
《明史》殿本说 “帝后尸于火中”,可四库本却改成了 “诡云帝尸”,啥意思呢?就是说这火里的尸体,其实是马皇后,朱棣故意说是建文帝,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嘛!
再者,堂堂天子的葬礼,按理说应该是风风光光,陵墓也该修得气派非凡,可在南京城,愣是找不到建文帝陵墓的半点影子。
明末史学家谈迁在《国榷》里就直言:“金陵故老,无能指建文帝葬处。”
你瞧瞧,连当时的人都不知道建文帝葬哪儿了,这天子礼葬,不就成了一个笑话?
朱棣后来的一系列举动,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派胡濙暗访 16 年,让郑和七下西洋,这是干啥呢?
《明史・胡濙传》记载,永乐二十一年,胡濙深夜求见朱棣,朱棣一听,连衣服都没穿好就赶忙起身接见。
两人密谈了很久,之后朱棣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不再让胡濙继续暗访。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恐怕只有他们俩知道。
这自焚说,看似有板有眼,其实也有不少漏洞,更像是朱棣为了登基称帝,编造出来的一个谎言。
逃亡说
与正史里的欲盖弥彰不同,野史和民间传说里的建文帝,逃亡了。
在这些故事里,建文帝借着火遁,机智逃脱、四处流浪。
燕军攻入南京那天,皇宫里乱成了一锅粥。
建文帝朱允炆看着熊熊大火,心一横,决定自焚。
翰林院编修程济站出来说:“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逃吧!”
这时,少监王钺也跪了下来,掏出一把钥匙,说:“太祖高皇帝临终前留下一个铁箱子,说遇到大难时才能打开,就藏在奉先殿左边。”
众人一听,赶忙把铁箱子抬了出来。这箱子四周都用铁封得死死的,两把锁也灌了铁。
看着箱子,想起祖父的嘱托,悲从中来,大哭一场。
还是程济眼疾手快,抄起家伙就把箱子砸开了,只见箱子里装着三张度牒,上面写着 “应文”“应能”“应贤” ,袈裟、僧帽、剃刀和黄金十锭,“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这都是命啊!”建文帝不无感慨。
当下,程济就给皇帝剃发,换衣,从鬼门逃了出去。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逃出南京后,先是到了四川,又辗转到了云南、贵州等地。
贵州白云山,至今还有建文帝有关的遗迹,比如罗永庵,相传就是建文帝曾经暂宿的地方。
庵前有一眼泉水,清澈见底,建文帝当年在此饮水时,曾经跪着用勺子舀水,眼泉因此得名“跪勺泉”。
庵后还有一个 “流米洞”,洞口不大,传说每天都会流出一些米来,建文帝一行人就是靠这些米填饱了肚子。
四川永庆寺,也留下了建文帝的踪迹,“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据说就是建文留下的,从这些诗句中,似乎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远离了宫廷的纷争,在山水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
广西横县,同样有建文帝的传说,这里有一座 “建文帝晒经台”,是建文帝晾晒经书的地方。
当地的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 “龙隐庵” 的故事,说建文帝曾在庵中躲避追兵,在那里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是《金陵梵刹志》里的一段记载,说是天禧寺住持溥洽,为建文帝削发,帮助他乔装成和尚逃跑。
这溥洽大和尚,可不是一般的大和尚,是当时佛教界的领袖人物,担任左善世,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宗教局一把手。
朱棣听说了这件事后,大发雷霆,立即就把溥洽大和尚给关进了监狱,寒来暑往,这一关就是十个春秋。
姚广孝临终前,向朱棣求情,溥洽才得以重新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朱棣对溥洽的严惩,不正是从侧面印证了建文帝确实可能逃出了南京吗?否则,又何必对一个大和尚大动干戈呢?
罗生门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学者们分成了几大阵营,各执一词,各有支持。
一派支持自焚说,代表人物,著名明史专家吴晗。
《朱元璋传》里,朱棣听了胡濙的汇报后,说了句 “不足虑也”,这不就表明已经确认建文帝死了,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不然怎么会“不足虑”呢?
不过,也有人反驳,就这么一句话,能说明个啥?故意放出来的烟雾弹也说不定呢 。
另一派则力挺逃亡说,孟森先生在《建文逊国事考》中,对逃亡说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
建文帝逃出南京后,一路向西,在西南地区流亡了很长时间,甚至有可能又回到了宫中,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孟森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毕竟西南地区留存于世的那些与建文帝有关的遗迹和传说,也不太可能都是凭空捏造的吧。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新奇——出海说,梁启超就曾经推测,郑和下西洋到底去干啥?原因可能有许多,但是其中一个可能就是去寻找建文帝了。
我个人认为,明初的航海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海外世界充满了未知,建文帝躲避朱棣的追杀,远渡重洋,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这种说法缺乏直接证据,更多的是一种猜测。
这三种观点,就像三座大山,横亘在人们面前,谁也说服不了谁。
每一种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也都有明显的漏洞。
或许,只有等哪天考古学家们在某个神秘的角落,发现了建文帝的陵墓,或者找到了他的亲笔书信,这个谜团才可能真正解开。
上帝视角
站在上帝视角,蓦然回首,建文帝自焚或者逃亡,或许目前还说不清楚,但很确定一点的是,建文帝的结局是实实在在的悲剧,是一种源于制度性缺陷的悲剧。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 “家天下” 设计,与朱允炆 “文治天下” 的理想产生剧烈冲突。
这位年轻皇帝废除苛政、减轻赋税,却在权力斗争中输给了老辣的叔父。
朱棣即位后,开创了 “永乐盛世”。
政治上,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还完善了文官制度,初步形成内阁制度的雏形 ,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维护国家统一。
军事上,五次北伐蒙古,远征安南,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
文化上,命人编纂《永乐大典》,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经济上,与民休息,鼓励农事生产,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使得手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
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我常想,若建文帝真的流亡民间,看着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心中会是怎样滋味?或许会想起黄子澄的那句 “削藩宜先周王”,又或许会在某个寺院的晨钟暮鼓中,悟透权力不过是过眼云烟。
参考文献:
《明太宗实录》卷九
夏燮《明通鉴》
孟森《建文逊国事考》
张岱《石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