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翰林学士 方孝孺)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初八。
燕王朱棣的大军抵达了龙潭,这个地方距离当时明朝的都城南京,只有三十公里。
大臣们慌了,朝廷慌了,建文帝朱允炆更是慌的不行,因为皇帝知道,战争打到这个局面,南京城恐怕是守不住了。
朱允炆开始失眠,吃饭也不香了,觉也睡不好了,他在大殿里溜达来溜达去,最后还是找到了他最信任的大臣方孝孺,问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方孝孺说慌什么,南京城里还有二十万兵马,我们固守待援就行了,就算事情有变,对我们不利,那您作为皇帝,为社稷而死,也是应该的。
事实上朱棣没有给朱允炆固守,号令天下兵马勤王的机会,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是,太祖高皇帝给朱允炆留下的大明王朝,其实上是一个三维的家天下专制政权,这三个维度就是皇帝,藩王和外戚。
皇帝通过权力来控制藩王和外戚,但是也通过血缘关系和亲情来稳固与藩王外戚的关系,理论上这是一个坚固的铁三角,但实际上这个三角很快就崩塌了。
因为朱允炆削藩的方式方法不对也好,因为燕王朱棣就是天生野心家,注定了要和侄子有这么一仗也好,反正朱允炆无法制约如宁王燕王那样的强藩,而在朱棣起兵之后,他更是慢慢的失去了外戚集团乃至于官僚阶级的支持。
那我们看起来,靖难之役好像是朱允炆的中央朝廷和朱棣的藩军之间的战争,但其实,在战争过程中,明朝的勋贵,功臣,外戚,甚至于文官,边将,他们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参战,投入了不同的阵营。
所以,靖难之役本质上,是集团和集团的较量,是人力资源争夺战。
(靖难之役)
南京朝廷溃败如此,朱棣已经马上就兵临城下了,整个大明天下,州府县乡,还能有多少人再为你朱允炆策马前驱呢?
何况,朱允炆还是一个特别不擅长用人的君王。
据此来说,方孝孺说要固守待援,根本就不现实,因为已经不可能再有援军了。
第二点,就是朱棣也不会给朱允炆固守的时间,燕军六月初八到龙潭,六月十三就攻破南京了。
这后面的事情自然就是江山易主,朱棣为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再之后就是永乐大典,六下西洋,五征漠北等等,那是属于成功者的叙事,人们往往被吸引住,而忽略了失败者的下场。
是啊,失败者朱允炆呢?虽然他已经不再重要,但是有必要搞清楚他后来怎么样了。
然而这个问题,说实在话,实在不是很好搞清楚。
我们先说《明史》里的记载,是这样的:
-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说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时候,皇宫里燃起了一场大火,场面很混乱,谁也不知道,也没注意朱允炆上哪儿去了,后来还是朱棣派宦官在大火中找到了朱允炆的尸体。
《明实录》的记载,是这样的:
- 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这一段补上了朱棣见到朱允炆尸体的反应,朱棣一看小侄子竟然想不开选择了自焚而死,急得直哭,一边哭还一边说,哎呀,你好傻啊。
(明成祖 朱棣)
记录的还是很具体,很声情并茂,但是实际上,这里边有一个BUG,那就是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朱允炆是自焚而死的,那么我们知道,自焚而死之后,那肯定尸体就面目全非了,非常难以辨认身体特征,当时死于火烧的大臣呐,宦官宫女啊,那是很多的,朱棣怎么就能确定,自己找到的尸体,就是朱允炆呢?
分析到这一步,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推论,那就是《明史》《明实录》里提到的朱允炆的尸体,有可能不是朱允炆的尸体,当然我们还要假定朱允炆的确已经在当时自焚而死,那么朱棣攻进南京城之后,由于火势太猛,尸体太多,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根本就无法确定诸多尸体中哪具才是朱允炆,所以朱棣只好随便找了具尸体,谎称这就是朱允炆。
反正在朱棣看来,既然朱允炆真的已经死了,那么到底哪具才是朱允炆,那就不重要了,都一样。
可是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既然朱棣找到的尸体并非朱允炆,那就说明其实朱棣也无法确定朱允炆到底死没死呢?
您别说,还真有这个可能。
要知道,目前现有的史料中,几乎没有一条记载特别的过硬,特别的有可信度,可以说明朱允炆当时已死,反而,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会发现朱允炆生存并逃亡的概率相当之大。
朱棣攻打南京城不是奇袭,不是突然发兵,从驻扎龙潭到攻打内外城,其中隔了整整五天,那他就不是陈叔宝那种“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情况,他拥有反应能力,反应机会,他完全有时间逃走。
时间有了,那么接下来就是逃跑能力。
提到逃跑能力,我们就不得不聊到一本玄书,奇书,神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皇明祖训》。
这本书,作者是朱元璋,作者给这本书起了一个更加通俗易通的名字,那就是——《大明皇帝工作指南》。
这本书,不是文学作品,不是太祖写着玩的,而是朱元璋穷尽毕生智慧编撰出的一套帝王教学实操,专门给他子孙后代中担任皇帝的人看的。
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大臣如果要变法,要改革,那通常就有另外一个大臣站出来反对说“祖宗成法不可违背”,《皇明祖训》就是这一类的祖宗成法。
(《皇明祖训》 第一页)
这本书写的,那真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皇帝该怎么治理国家,皇帝怎么处理外交关系,皇帝如何遵行礼仪制度,皇帝如何用人,甚至于皇帝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每顿吃什么,朱元璋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高皇帝煞费苦心,还在书中对未来皇帝们的安保工作做出了很多的批示:
皇帝接见皇亲国戚也好,接见大臣也好,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你多么信任他,你身边都必须有侍卫在场,而且你不能离侍卫太远,这样他们才能保护住你。
皇帝睡觉的地方,你的寝殿,你要时常备好武器,盔甲,防身用具,时刻提防危险来到。
宫里各处的通道,你要熟记,各类地形,你要明了,而且你还要在宫里饲养一些上好的马匹,拴在宫门各处,为的就是紧急情况下,收拾东西,骑马你就能走。
最后,朱元璋还语重心长的留下了最后的嘱托,说你啊,你做皇帝,你应该早点起床,晚点再睡,酒呢要少喝,饭要按时吃,但是午后不能吃的太饱了。
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不能睡的太死,没事听一听外面的动静,实在不行就走出殿外看看,你可以夜观天象,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知道祖制这个东西,它的影响力是有的,但是一般是呈现出递减状态的,前几代皇帝可能还奉为圣经,还严丝合缝的执行,但是越到后边的皇帝,就越不当回事儿了。
朱允炆是二代皇帝,而且和他爷爷关系还特别的好,祖孙感情很深,所以至少在朱允炆接班执政的时候,朱允炆的工作作息,生活习惯,一定是按照《皇明祖训》来的。
那也就是说,朱允炆的安保工作做的很好,要兵器有兵器,要马匹有马匹,要警觉性有警觉性,他爷爷教给他的这一套堪称可以救命的紧急避险术,朱允炆都没撂下,他全会。
最关键的是,当时的南京皇宫,是有密道地道的。
江苏有个明史学家叫做季士家,这是人大毕业的专家,在文物和考古方面也是大师,季老先生曾经回忆说:
在1978年,南京太平门内,有一个机械厂,这个机械厂当时搞扩建,要在原址上盖一个新楼,动工的时候竟然在地下挖出了一条地道,地道一头可以直达南京皇宫的内城核心区域,而另外一头则可以连接城外,至于最终会抵达哪里,没有考证过,因为当时直接就把这个地道给封死了。
太平门,在南京皇宫的北边,距离皇宫大概三公里左右,而出了太平门再往北走,马上就是玄武湖。
那玄武湖连通长江,到了长江上,还不是海阔天高任我游么?
(假设出的建文逃跑路线)
甚至说,这样的遗迹不止一处,在南京的清凉山,也就是南京城的西外门那一片,05年的时候,有个考古爱好者就发现了一个可以直通城内的涵洞。
这种涵洞,在当时主要是用于排水,但是不是雨季,或者没水可排的时候,就完全等于是一个可以供人秘密通行的旱洞。
总结来说一句话,能跑的道路,太多了,而且都是极为隐秘,难以被发现的。
我们很难说,具有逃跑时间,逃跑能力的朱允炆,会在当年那个最后时刻一头栽到熊熊烈火中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不是利用各种天然优势,逃出城去,再做打算。
只是,他当时的生或死,对历史研究者来说或许很重要,但对他本人来说,甚至对朱棣,对时人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
意气风发的朱棣,当年要的不是一具烧焦的尸体,而是让一个旧时代彻底灰飞烟灭的象征。
当城头变幻王旗的那一刻,即代表朱允炆为君四年的统治全面崩溃,更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结束。
即便朱允炆活了下来,他自己也会意识到,一切已经结束了,game over了。
那些不断被后人发现的密道,涵洞,地道,它们在地底沉睡了千百年,那里有人们最想要获悉的古人的秘密,更是历史留给朱允炆的暗门。
当朱允炆走过这道暗门的时候,他的神秘下落,他的消失变得比他的死亡,他的自焚更具有政治美学价值——
成全了永乐大帝的法统,也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我们经常听人说的一句话是,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这话也许不错,可是真相,它不会消失,而一直会在权力的缝隙中若隐若现...
而若隐若现的朱允炆下落之谜,也一定会有揭开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
《明史·恭闵帝本纪》、《皇明史窃·卷三》、《明太祖实录·卷九》
叶官谋.建文惠帝题诗广西仙岩洞考论.兰台世界,2012
龙军 ,禹爱华.明建文帝曾避难永州?.光明日报,2015
杨艳秋,李肖含.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与“靖难之役”.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