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可以称为雄主的有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南朝宋武帝刘裕、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玄烨,这几位在历史上都是开疆拓土的,并且建立了非常大的功绩。然而,历史上的雄主,他们的长子似乎经历都不怎么好:
1.秦始皇长子扶苏:被迫自杀
扶苏虽贵为始皇帝长子,但没有任何记载他是大秦帝国的继承人,甚至胡亥继位都比他更合理。扶苏被始皇帝派去戍边修筑长城,这本身就是对他的放弃和不信任,也可以说不喜欢。在秦始皇去世后,胡亥继位,以秦始皇遗诏逼扶苏自尽,扶苏被迫自尽。
2.汉武帝刘彻长子刘据:被迫自杀
刘据作为汉武帝的长子,当了30多年的太子,但是没能够继位,因为巫蛊之祸,父子失和,刘据被迫举兵,失败后自杀。
3.南宋武帝刘裕长子刘义符:被废杀
宋武帝刘裕也算是一代豪杰,在东晋末年的乱世,成为人主,打下了半壁江山。他的长子刘义符在刘裕去世后继位,后来被大臣废除皇位并想办法杀死。
4.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李承乾:流放地去世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嫡,后继位为帝。他的长子李承乾8岁就成为皇太子,但是李承乾并没有坐稳储君的位置,后因谋反被废,死在流放地。李承乾谋反和他德行不端有关,也和其同母弟李泰的储位竞争有关。
5.宋太祖赵匡胤实际长子赵德昭:被宋太宗赵光义斥责后自尽
赵匡胤实际活下来最大的儿子是赵德昭,赵德昭并没有继承皇位,而是其三叔赵光义继位。赵光义继位后封其为武功郡王,并委以重任,但后来叔侄失和。主要是在高粱河之战时,因赵光义找不到了,大臣商量立其为帝。后来,赵光义被找到,知道此事 责备赵德昭,赵德昭自杀。
6.元世祖忽必烈长子真金:抑郁而终
真金太子是忽必烈的长子,被忽必烈确立为继承人,但因有大臣上书让忽必烈禅位给他,内心惶恐,后病逝。其子铁穆耳继承忽必烈皇位。
7.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壮年去世
朱标作为朱元璋长子,被大力培养,继承皇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朱标不到40岁就去世了,朱元璋只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给朱标之子朱允炆,后被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夺位。
8.明成祖朱棣长子朱高炽:在位十个月去世
朱高炽是少有的雄主长子成功继位之人,其实朱棣在朱高炽和其弟朱高煦间也是有过衡量的,最后选择了朱高炽。朱高炽当了20年皇太子,也在朱棣出征时,做了很长时间段监国,理政治国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可惜就是健康方面不够好,在位十个月后病逝。
9.清圣祖玄烨长子胤禔:幽禁到去世
康熙皇帝的长子是胤禔,但他立的皇太子是嫡子胤礽,胤禔作为庶长子只有干看着的份。如果胤禔稳当的做太平王爷,也可以平安一身,但是他在胤礽第一次被废后,落井下石,攻击胤礽,主动向康熙皇帝提出代父除掉胤礽,加之其三弟胤祉告发,将其幽禁,即使在胤禛继位后也没有放出来,直到去世。
上面的九位雄主长子结局都不是特别好,有被迫自杀的,有当了很多年太子无缘继位的,有郁郁而终,有幽禁致死的。这里结局最后的是朱高炽,可惜,他不够长寿,在位时间太短。
总结雄主长子结局不够好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方面:
1.父强带来的子弱。虎父无犬子是说父亲厉害儿子也厉害,但现实中有很多的“虎父犬子”,爹厉害,儿子在其影响下,光芒黯淡 很难有所作为。
2.父强带来的精神压力。一个能力突出的父亲,往往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不要说,古代的帝王家,现在的孩子也是一样,父亲太优秀,子女压力大。
3.来自父亲的猜忌和家族内部的争斗。皇权面前都是血腥,父子和兄弟也不例外,一代雄主在权力面前更是不信任任何人包括儿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很容易出现杀子的情况。
4.不得志带来的影响。长子不一定是皇位继位,比如扶苏、胤禔,但其是长子身份,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最后没有享受荣华富贵,甚至不得善终。
5.托孤不当带来的灾祸。刘义符之死,皆因刘裕托孤不当,,即便刘义符不是仁君,大臣也不应该废其皇位,即便废其皇位,也不应该将其杀害。
相关话题,欢迎关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