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在宴席之上,看见驸马腰间的宝剑没有佩戴好,露出了一点剑刃,便夸奖他的剑刃锋利。
听到皇帝夸奖的话,驸马的父亲竟然怒起,直接砍掉了驸马的脑袋。
而他本人也选择自尽于朝堂之上,这是为什么?
生于乱世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苦,小时候的他在家里都吃不饱饭,只能以放牛为生。
可是老天爷依旧没想放过他们,连续数月的大旱直接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机会。
在大旱之下,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全都饿死了,他为了活命也只能跟着流亡的队伍四处乞讨。
在流亡路上,朱元璋做过乞丐,也做过和尚。
可元朝的官兵依旧容不下他们,天下也容不下他们,最后逼得众人不得不揭竿而起。
朱元璋本不想造反的,直到他的寺庙被一把大火烧掉后,也只能加入起义队伍。
仿佛在一夜之间,南方干枯的大地就像被人扔下一个火把,瞬间燃起了燎原大火。
在这些起义军中,朱元璋起步不算早,而且身世也比较卑微,但底子却是最为扎实的。
他们从凤阳濠州开始,一步一步拓展自身势力,并逐渐发展成夺取天下的诸侯。
在朱元璋起兵的时候,还有一个人也踏上了造反队伍,这个人叫傅友德。
傅友德本是淮北人,因为黄河发大水,不得不向南方逃难。
元朝末期就是这么一个混乱的局面,北方大水,南方旱灾,把百姓逼上了绝路。
虽然天要亡人,但百姓们偏要“人定胜天”。
来到南方后,傅友德很早便加入了起义队伍,开始在徐州一带与元兵作战。
当时朝廷和底层百姓的分歧非常大,大战一触即发。
可能是起兵时间比较短,也可能是作战经验比较少,元军很快夺回了徐州城,很多人葬身于此。
见徐州城破,傅友德只好四下逃命,先后加入过多支起义队伍。
此后,他跟着起义军辗转于河南、山西、关中以及川蜀等地,参与过各种大战。
在这些大战中,傅友德的领兵能力飞速成长,很快成为起义军的中坚力量。
最后,他投向陈友谅旗下,成为对方的手下大将。
此时的陈友谅已经占据了武昌等地,而且兵力、粮草和武器辎重都是诸侯中最强大的。
此时朱元璋刚刚夺下南京城,正采用“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慢慢成长。
虽然这时候傅友德刚刚投靠陈友谅,但他已经预料到,未来必然会和朱元璋有一场生死大战。
三年之期一到,陈友谅果然顺江而下,开始向东征讨朱元璋。
殊不知,这场史诗大战也将决定天下的归属……
相逢乱世
傅友德很早之前就听过朱元璋的大名,他觉得这个自幼贫苦,没读过多少书的和尚将领十分有远见。
只是没想到,第一次见面竟是在战场上。
他跟着陈友谅顺江而下,想要一举夺下南京城。
虽然傅友德觉得朱元璋兵力尚弱,领地也比较小,但内部却极为团结,是一个难打的对手。
反倒是陈友谅,因为涉嫌弑主夺权,看似兵力甚众,但其实内部一团散沙。
如果能取得先机还好,一旦露出颓势很容易分崩离析。
正如傅友德预料的那样,陈友谅大军初征时士气汹汹,但随着进攻受阻,军心也开始动摇。
傅友德见陈友谅并非明主,而且胜败已定,便主动选择投降,与常遇春并肩作战。
作为征战多年的老将,傅友德和常遇春两人颇有惺惺相惜之情,并多次携手力克元军。
在傅友德投降没多久,陈友谅重整旗鼓,再次卷土而来,双方在鄱阳湖上展开一场史诗级大战。
在鄱阳湖上,明军则是越战越猛,最后以少胜多,赢下了这场史诗大战,从而奠定了夺取天下的基础。
因为傅友德作战勇猛,所以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而在接下来的灭元大战中,他更是多次以少胜多,成功帮助明军夺取了天下。
明朝建立后,傅友德靠着军功赫赫,成功被封为大都督府事,赐爵颍川侯。
同时,朱元璋还赐给他一个免死铁券,如果他本人身犯死罪可以免死两次,其子可以免死一次。
见朱元璋如此信任自己,他再次替其出征川蜀一带,为明朝平定了叛乱。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傅友德多次率领明军征战天下。
尤其是在常遇春去世后,他几乎成了明军的主要战将。
最后,朱元璋派他担任太子太傅,辅佐朱标处理国事。
为了亲上加亲,朱元璋还将自己女儿嫁给了傅友德的儿子傅忠,两家彻底绑在了一起。
此时的傅家已经成为明朝皇室的宠儿,来到了巅峰时刻……
太子暴毙
父亲是太子的老师,儿子娶公主成了驸马,而且太子又深得皇帝的宠爱,这是多少臣子梦寐以求的日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标只要一继位,傅友德将位极人臣,成为堪比霍光的权臣。
可是,这个意外来的很快。
傅忠成为驸马的第三年,公主突然病死在驸马园中,傅家为此胆战心惊许久。
好在朱元璋并未过多责怪傅友德,反而让其尽心辅佐太子朱标。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公主死后的第五年,太子朱标又得了一场重病,暴毙于东宫。
对于太子的死亡,傅友德伏地而哭,久久不能起身。
甚至有人传出谣言,说傅家人不吉利,这才害死了公主和太子。
对于这样的言论,虽然傅友德感觉后怕,但他也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尽可能做好自己份内之事。
他知道,只要朱元璋对此没意见,那他们傅家就可以高枕无忧。
可是朱元璋太老了,傅友德虽然知道提前站队并不好,但权力就像站在刀尖上跳舞,没有平衡一说。
于是,赶赴山西就职的他,开始靠近晋王朱棡和秦王朱樉,以防止朱元璋死后自己受到波及。
在傅友德猜测皇帝会另立次子朱樉,还是三子朱棡的时候,朱元璋却开始考虑另一件事。
因为傅友德手握兵权,而且更是亡故太子朱标的幕僚,无论朱元璋扶持哪位皇子,都很难得到傅家的支持。
在此之前,朱元璋从未想过太子会提前暴毙的事情,所以一切谋划都是围绕朱标来的。
而且朱标也确实争气,很早就担当起了治国重任。
结果太子的早亡,直接打破了朱元璋之前的所有谋划,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为避免皇子之争,朱元璋并没有从皇子里面选择储君,而是封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是傅友德至死都没想到的,朱元璋居然会另辟蹊径,立皇太孙为储君。
如果只是失去权力,傅友德也是能够接受的。
可在一场宴席上,朱元璋对傅忠的一席话,直接让傅友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宴席上,驸马全部腰佩长剑,可朱元璋唯独看到了傅忠的长剑未全部插入剑鞘之中。
于是朱元璋便对众臣子高声笑道,说驸马的剑刃如此锋利,应该是斩龙刺蛟的宝剑。
此言一出,满堂噤声,毕竟这宴席之上只有皇帝才是真龙天子。
这话里话外,都是在说傅家有谋反之心。
傅友德立马跪地磕头,表示傅家一生忠心耿耿,觉悟谋逆之心。
可无论傅友德如何求饶,朱元璋全都无动于衷,只是冷冷地看着他。
傅友德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出点什么,才能让傅家免于满门抄家,于是他将儿子傅忠拖出去,直接砍掉其首级。
可在他忍痛将儿子首级送到大殿之上时,朱元璋依旧不依不饶,开始责怪他心狠手辣,怎么能亲手杀死儿子呢?
面对朱元璋的百般羞辱,傅友德知道自己今日也难逃一死。
为了让傅家子嗣免于灾祸,他果断拔出长剑,选择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