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第三大“生命杀手”。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7%,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全球过半的帕金森病患者是中国患者。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专家表示,从近年来的门诊情况来看,帕金森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很多年轻患者发病和基因问题相关。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融入到帕金森病从监测到诊疗的全过程中,为患者康复带来福音。
年轻患者发病多与基因问题相关
“从近年来的门诊情况来看,帕金森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我们也接诊过一些二三十岁就发病的患者。”神经科主任医师王丽娟表示,很多年轻患者发病和基因问题相关。而不同致病基因的患者在临床表现、合并症、药物反应及手术预后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可以根据医生建议做基因检测,帮助后续进行病情进展的评估。
“我们遵循‘剂量滴定’原则,以最小有效剂量实现最佳疗效,延缓疾病中晚期并发症进展,从而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神经科主任张玉虎指出,在制定用药方案时,需综合评估个体化特征:包括人口学特征(如起病年龄)、临床特征(是否合并认知障碍、震颤/强直症状优势类型)以及社会经济学因素(职业需求、社交活动强度及经济承受能力)。例如,针对早期未合并认知障碍的年轻患者,虽首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但当其存在高强度工作需求时,为平衡运动症状控制与长期治疗目标,可在保证基础疗效的同时,采用小剂量左旋多巴联合治疗方案。
不只是手抖
这些也是帕金森病症状
震颤,即常说的手抖,是公众知晓度比较高的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症状。神经科副主任医师聂坤提醒,其实帕金森病的症状远不只手抖。在家中吃着饭,拿着筷子的手突然开始发抖;以前还能一路小跑,现在脚不听使唤出现拖步、浑身发僵;身体越来越不受控制,甚至没磕没碰跌倒在地……这些“抖、僵、慢、摔”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帕金森病症状,但不能简单地直接和帕金森病画等号,其他帕金森综合征,如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多系统萎缩、路易体痴呆等也可以有类似表现。
同时,帕金森病患者可伴随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如夜间睡眠出现拳打脚踢、大喊大叫,日间过度嗜睡,便秘,嗅觉减退,抑郁、焦虑等,可先于或伴随运动症状出现,并贯穿疾病全程,部分早期患者因感到焦虑、抑郁就诊于精神科,甚至因顽固性便秘辗转就诊于消化科而未能得到合理医治。聂坤建议,当家人有了这些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AI导航技术
使DBS手术更加精准
对于中晚期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可行的选择之一。其中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凭借微创、长期疗效稳定的优势,已成为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的核心手段。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大脑中特定神经核团(如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核等),连接这些电极的电线通过耳后及后颈部的皮下隧道连接至埋在锁骨下胸部的脉冲发生器中。当这个装置被开启时,电流会通过脑内电极对植入的目标区域发出高频的电刺激,以此来抑制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改善症状。
但是,这是一种对外科医生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手术,人工规划电极植入路径时,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可能因影像解读偏差或术中脑漂移导致1-2毫米误差,而1毫米偏差即可导致疗效下降,甚至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强烈感觉异常、抑郁等问题。
聂坤副主任医师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DBS手术已从传统的“经验依赖”模式迈向“精准智能”时代。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AI算法可以整合患者脑部高分辨率MRI、CT及实时电生理信号,构建三维“数字脑图谱”,精准标注丘脑底核、苍白球等靶点。机器人导航技术能够自动识别血管、神经纤维束等关键结构,规避出血风险区域,规划最优植入路径,精度达0.1毫米,通过精准定位,降低术后构音障碍、认知减退等发生率。
近年来,方向性电极与可感知技术的结合,为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治疗开启了精准化、智能化新篇章。方向性电极通过多触点设计实现精准靶向刺激,可选择性作用于丘脑底核等核团的功能亚区,在改善冻结步态、语言障碍等复杂症状的同时,将副作用风险降低30%以上。据了解,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开展机器人导航下DBS手术同时,进一步引进国际前沿的八触点方向性电极技术,预计于2025年4月启动临床植入。
可穿戴设备辅助精准评估、动态监测
购买康复工具要首选“械字号”
除了药物和手术,一些医疗监测设备、康复工具也在为帕金森病科学、规范的全病程管理作出贡献。
王丽娟主任医师表示,传统帕金森病评估依赖医生经验和量表评分,存在主观性强、频率低等局限。如今,基于AI算法的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足部传感器)可实时捕捉患者的步态、震颤、运动迟缓等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量化病情严重程度,为医生评估患者病情提供参考。此外,部分设备还能预警“冻结步态”等突发症状,帮助患者规避跌倒风险。
在患者康复方面,也有多种辅助设备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症状。
例如,步态冻结是帕金森病患者中晚期的常见的步态障碍。患者起步时脚抬不起来,像被冻住了一样,且转身困难,患者越着急脚越抬不起来,这种情况就很容易跌倒。邱轶慧主治医生表示,部分病人可以通过多巴胺能药物改善症状,但部分患者药物效果欠佳,研究显示可能与认知、情绪相关神经通路参与相关。针对这部分病人,在他们的脚前划一条线,可能就可以迈过去。目前,有上市的激光拐杖或步态辅助仪可能可帮助患者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除了激光拐杖,常用的帕金森病康复工具还有防抖勺、防震颤手表等,建议患者优先购买有医疗器械备案字号的产品。”聂坤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张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