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说法,属于精神分析的核心专业术语。精神分析肯定会说,移情必然在心理咨询中发生。
如果把精神分析比作一辆车,移情好比精神分析这辆车的一个轮子。车需要轮子才能正常开动,精神分析如果丢掉移情,意味着把工作的基本工具都丢了,无法正常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精神分析必然要说,移情一定存在。
先看看精神分析的“移情”:源自咨访互动产生的,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感受、情绪、态度等,这些情感、态度中,较大程度带着来访者过去经历中的情感、态度等,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这是我总结的理解,非“移情”的标准定义。精神分析的移情概念不断发展,有经典派、自我派、客体派、自体派等不同分支,内部没有统一认可的定义。)
可简单理解为:移情的“外衣”,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情感、态度等,但这件“外衣”之下,内核是来访者过去的情感、态度等。
移情的英语是“transference”,直译为“转移”。如果用“转移”的意译,更容易理解“移情”的意思:对他人的反应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说句题外话,“transference”最初翻译为移情时,业界认为是“神翻译”,后来发现弊端太多,不仅不准确,还造成误解,可惜已经约定俗成,很难纠正。)
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分:
“自上而下的加工”,又叫“概念驱动加工”——头脑中已有的心理内容,包括记忆、期望、动机等,影响当前心理活动,可以简单理解为“基于经验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数据驱动加工”——当前的现实刺激,影响心理活动,可以简单理解为“基于刺激的加工”。
“移情”的产生,有着咨询情境中,现实咨访互动的“自下而上的加工”,也有着已有心理内容影响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人的心理活动,“经验”和“刺激”的同步整合,形成当前的心理行为反应,是所有心理活动产生的过程。
精神分析把”经验加工“定义为”移情”;认知行为疗法会说这是自动想法、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图式疗法会说这是图式;……
见仁见智,“经验加工”在所有当前的心理活动中都存在,在心理咨询中自然存在。只不过,精神分析把这个心理过程定义为”移情“。
《移情与投射》这本书提到:
认知行为疗法与移情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