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昨天和大家聊了Nature上带状疱疹疫苗的新研究(传送门:),这里面有打了带状疱疹疫苗的,也有没打的,一比较发现打疫苗的得老年痴呆的概率降了20%,这就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
很多朋友留言:这个很好,如果打这个疫苗,还能够“一石二鸟”,帮助预防痴呆,应该普及并且降价,尽快地帮助更多人。
还有一部分朋友给了相反的意见,不光不信,甚至说这是阴谋论,有资本的推动。让尹哥也是哭笑不得。
当然,我们说回到科学本身,关于疱疹病毒跟阿尔茨海默病的异常相关性,之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了,那对它的机制进行阐述的论文不在少数,今天我给大家找几篇:
最早在1982年,加拿大作者M J Ball就提出了,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的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重新激活,并且侵袭大脑边缘的区域,感染并且合并亚临床的慢性脑炎。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像阿尔兹海默病的最终发生、发展。
再之后,因为阿尔茨海默病确实带动了淀粉样蛋白原纤维(Aβ)沉积,细胞内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氧化应激的失常、钙稳态失调、神经炎症、自噬失调、载脂蛋白异常等可能都相关。
尹哥的一个好朋友,也是业内知名专家,专门和我交流了这篇文章,说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来自真实世界的强证据,并且提示该文章独特的统计分析方法——“断点回归法”在2021年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个方法要义就是,一个干预的发生与否跟这个指标的断点是相关的。这个时候,我们只要比较这个断点两边对象的相关表现,就可以得到相关甚至是因果关系。
这样的自然实验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解决重大的社会经济难题,而这个文章告诉我们,它也能够解决医学的难题。
因为就这个点上出生以后的人打疫苗,和这个点出生以前的人不打疫苗相比较在不同的疾病上的发生率,不就能知道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了吗?就是这么一个聪明的方法。
当然很多人留言说想也想去打,但一问还是比较贵的。确实啊,差不多七八年前,香港叫“生蛇病毒”,那个时候打这个疫苗就是要七八千港币的。
今天我也查了一下国产疫苗的价格单针就是在1,300-1,800块,实话实说还是比较贵的,它的普及性、可及性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所以说这个疫苗应该降价,我觉得还是在理的,毕竟考虑到这么大的群体,1,000多块钱的疫苗可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那我们也可以对比一下HPV疫苗,5年前,也就是2020年,当时默沙东九价HPV疫苗刚上市的时候,很多人找我去打。那时深圳每个月的预约就能超过20万人,中签率还不到4%,今天价格已经大幅度跳水了。
我们看到今天国产的二价疫苗基本上就小几百块钱,集采的中标价格有低到100块以下的,而进口的九价疫苗现在也就在一千多块了。
所以呢,疫苗随着应用的人数增加,它的价格会下来,这对大家都是一个好事。
说回研究上,应该说这种带状疱疹和阿尔茨海默的关联研究前后跨越了40年,水痘病毒或者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都属于我们人类疱疹病毒的3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的数据,全球大概有38亿50岁以下的人感染过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这不是个小数目,因此科学家一直想找这种病毒的感染可能跟哪些疾病有关联。
这几年来自希伯来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都先后发表了很多文章,就是不断地探讨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阿尔茨海默(AD)的关联关系,揭示了病毒如何去“操控”大脑的免疫系统,加速神经退化的分子机制。这样的研究和发现将有力地助推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
也应大家的要求,结合几篇文章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事。
第一篇就是2025年1月刚刚发表在《细胞·报告》上的论文,是以色列科学家做的。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组织当中锁定了19种带状疱疹病毒1型的特异性蛋白,其中的ICP27蛋白的活性和疾病进展是正相关的。
更关键的是,这个病毒会直接“劫持”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性蛋白——Tau蛋白,然后通过诱导让它过度磷酸化。它本应该是支撑神经细胞骨架,结果扭曲成了一个致命的缠结。
这个研究应该有助于开发针对病毒活动和大脑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可能减缓甚至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第二篇是清华大学的张从刚教授去年7月份发表在《神经炎症学杂志》的文章,这个研究发现HSV-1会“策反大脑清道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胶质细胞。
他们用荧光去追踪这个病毒,证明感染后的小胶质细胞会优先吞噬病毒颗粒,却对致病元凶β淀粉样蛋白(Aβ)“视而不见”。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病毒还能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把大脑拖入到慢性炎症的恶性循环中。而使用一种叫MCC950的抑制剂阻断了这个通路以后发现,小鼠的沉积蛋白减少了,认知功能显著改善了。
第三篇是2022年2月暨南大学王一飞团队刊发在《感染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他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模型小鼠的小胶质细胞中找到了一个关键基因叫MAMDC2,这个基因就像免疫系统的“扩音器”,一旦发现了HSV入侵,它就通过一个通路触发干扰素风暴。
应该说这个研究,算是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失调机制补上了一个关键的拼图。就是我们不是没有预防,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对抗机制的。
不得不说,在科学家们的日夜求索下,疱疹病毒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证据链是日益完善的,但是知道多了,不知道的肯定也更多,还有很多细节没搞清楚。
比如说,谁是因谁是果,是病毒引发了阿尔茨海默病,还是阿尔茨海默病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再就是治疗窗口,这个病毒已潜伏长达数十年,干预时机在什么时候好,30岁,40岁,还是50岁?
以及个体差异很大,很多人说我终身携带HSV-1型,但没有得阿尔茨海默病,那没有被感染的却很容易得,这背后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机制?
不管怎么讲,从加拿大科学家鲍尔教授的独自奋战,到今天全球实验室的协同破译,这段科学史无疑印证了一个真理:所有的伟大的发现都始于对未知的好奇。
看似很多吓人的研究,他们并没有给民众带来恐慌,反而是让大家了解它、理解它,去点亮预警的灯塔。
我当然明白,针对疫苗的阴谋论永远不会停止,但推动人类进步的从来不是阴谋论,而是无数人孜孜不倦的长期努力,包括我所从事的科普。
不难预见,就在不远的未来,也许预防阿尔茨海默能像接种HPV疫苗一样简单,改写人类对抗痴呆叙事的这个故事,我相信一定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