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是含饴弄孙、悠闲惬意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老人:反复诉说失眠、头晕、头痛或其他躯体不适,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本开朗的老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整日唉声叹气,对曾经喜爱的活动,如下棋、跳舞等都提不起兴趣。这些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被忽视的老年抑郁症。



数月前,61岁的白女士因生活琐事生气后开始出现颈背部疼痛,头部“憋胀”,自感咽喉部堵塞、胸闷、气短,身体忽冷忽热,出汗、发抖等,经常感到心烦、心急、心慌、坐立不安,不由自主胡思乱想,怀疑自己得了“脑出血、心脏病”等,夜间睡眠差,有时彻夜不眠,日常家务都难以完成,前往医院完善腰椎、颈椎核磁、心脏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予以理疗、康复治疗后仍感躯体不适、心情低落、高兴不起来、不愿出门、不想说话、感觉活着没有意思、自卑自责、自觉不如别人、拖累家人等消极观念,为此患者及家人都感到十分忧愁。

在家人的陪同下,白女士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住院治疗,张涛主任接诊后,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程特点、诊断其为“抑郁障碍”,为白女士制定了详尽的治疗方案。

经过近1个月的药物、物理、心理治疗及工娱治疗等,白女士躯体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改善良好,心情也逐渐恢复到往日的轻松、愉快。出院时,白女士及家人专门为张涛主任团队送来了表达谢意的锦旗,感谢科室医护团队的细心照护。

据悉,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出现的以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它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或“正常衰老”,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7%的老年人受抑郁困扰,但在中国,由于认知不足,实际就诊率不足20%。

医生表示,老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高度关注。家人、朋友应多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早期识别抑郁症状,及时就医。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重拾幸福晚年生活。

本报记者 李勇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