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慌粮堆为背景虚构创作。
汉宣帝年间戍卒在天镇县垦荒,连年旱蝗致粮绝。
屯长王猛率众掘地三尺,锹头忽撞上硬物,扒开竟是座汉代陈粮堆。粟粒莹绿如新,麻袋上"元狩二年朔方营"的墨迹未褪。
众人煮粥果腹,夜半听见粮堆里传出操练声,王猛摸黑查看,见粟袋排列成军阵,袋口麻绳自动系成甲片纹样。
次日粮堆恢复原状,昨夜舀空的陶瓮却盛满新粟。
戍卒老赵发现鬓角白发转黑,惊觉每日吃粥后年轻三岁。
少年兵柱子嬉闹时摔破碗,流出的粟粥竟带血腥味,王猛细看粮堆阴影处蹲着个透明人影,正用骨刀削木简记数。
月圆夜粮堆突然挪至营门,堵住通往外界的路。
王猛提剑喝问,粟袋轰然散开组成人形:"吾等乃元狩年饿死的戍魂,借尔等阳寿养粮济边。"
麻袋缝隙露出半截竹简,记着当年饿殍四千仍死守粮仓的旧事。
老赵怒摔粥碗,溅出的绿粟落地变作带牙的甲虫,啃食他脚边杂草如饿兵啖食。
王猛率众停食三日,粮堆渐露腐相。
第四日暴雨冲开土堆,露出底下三百具石磨,每盘磨眼都嵌着枚铜制腰牌。众人按腰牌籍贯将石磨归位,磨盘忽自转起来,碾出的金粉凝成字:"活人三升粟,阴兵一斗勇。"
王猛将腰间铁牌投入主磨,碾出张发光的屯田图,标着三十里外泉眼位置。
按图挖出甘泉那夜,粮堆化作穿皮甲的虚影列队取水。
戍卒们奉上陶罐,阴兵饮罢周身腾起青雾,粟袋重新鼓胀成山。
老赵醒来见白发复生,粮堆旁多了块残碑,刻着"活人饮泉,阴兵守粟"。柱子舀水浇灌新垦荒地,粟苗破土时竟摆出"谢"字,根须缠着他脚踝轻拽三下似行礼。
十年后王猛解甲还乡,过粮堆遗址见顽童用绿石籽扮炊。
他摸出当年铜腰牌,石籽忽聚成小阴兵抬轿相送。
暮色里碑文隐现新添小字:"阳寿尽时可来领阴卒籍",远处泉眼仍在冒水泡,每个泡里都晃着当年戍友年轻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