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为"上蓬冠树"的上海餐厅因使用大象粪便制作甜品,被市场监管部门以违反《食品安全法》为由立案调查。

这家人均消费3888元的高档餐厅,为何要铤而走险使用如此"特别"的食材?这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餐饮行业怪现象?



一场昂贵的沉浸式表演

这家名为"上蓬冠树"的餐厅位于上海闵行区中青路,从外表看去,你很难想象里面正上演着一场"丛林冒险"。据了解,该餐厅于2024年9月注册,今年2月才正式开始营业,但短短两个月就因其奇特的经营模式和惊人的菜品在网上引发热议。



该餐厅的整个用餐过程被设计成一场"探索之旅"——客人进门后并不是直接坐下用餐,而是要先"体验"啃叶子这样的开胃菜,然后穿越几个房间,参观食材展示室、蔬菜温室等场景,边走边吃一些小料理,最后才能正式坐上餐桌。

如此"特别"的体验自然要有相匹配的价格——人均3888元。这个价格在上海这座消费水平本就不低的城市里,也算得上是顶级餐厅的标准了。但让人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菜品能与这个价格相匹配呢?

从啃盆栽到"象粪甜品"

根据网友分享的视频,这家餐厅的菜单堪称"奇葩"中的战斗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开胃菜"——剪盆栽叶子当菜吃。这在餐厅看来是"体验原始采集的乐趣",但在许多网友看来,这简直是"收钱让客人吃草"。



接下来的菜品同样令人惊讶:一碗模拟寄生花腐臭味道的糊糊、竹虫、酸蚂蚁、野鸡等。这些菜品通过一种特殊设计的滑动式桌板,缓缓传递到每位食客面前,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仪式感。餐厅声称这些菜品是为了"还原原生态的雨林味道",两位创始人分别来自中国云南和法国,希望带给食客一场"味觉冒险"。

但最引发争议的,无疑是那道名为"鲜花插在象粪上"的甜品。据称,这道甜品是将大象粪便消毒干燥后碾碎制作而成。餐厅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极具创意的表达,象征着"生命循环"或"从腐朽中生长出的美丽"之类的概念,但这种"创意"显然越过了法律和公众接受的底线。



象粪入菜是创意还是违法?

使用大象粪便作为食材,听起来就让人难以接受,但问题在于:这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是真的直接用粪便制作,还是经过了某种处理?又是否合法?

根据市场监管部门的初步调查,该餐厅确实是从外地购进大象粪便(以及竹虫、蚂蚁等),然后作为食品原料,制作成菜品提供给消费者食用。至于具体的处理工艺,官方通报中并未详细说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经过怎样的处理,使用粪便作为食品原料在中国都是明确违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而动物粪便显然不属于食品原料范畴,即使经过消毒处理也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动物粪便确实被用于食品生产的相关环节。例如,印尼的麝香猫咖啡是从麝香猫粪便中提取咖啡豆制作而成,被视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咖啡之一。但这种情况下,咖啡豆只是通过了动物消化系统,然后经过严格的清洗和烘焙处理,本质上还是咖啡豆,而非直接使用粪便作为原料。



涉事餐厅的做法明显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因此被立案调查并不意外。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对相关食品原料进行了封存处理,并要求该餐厅停止经营。

新奇与安全的平衡

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餐饮行业创新边界的思考。在当前"网红经济"盛行的环境下,餐饮企业为吸引眼球而推出各种奇特菜品的现象并不少见。从昆虫料理、发酵食品到极端的味觉体验,许多餐厅都在尝试突破传统的边界。



创新本身并无过错,甚至应该被鼓励。毕竟,许多今天被广泛接受的食物,在最初也曾被视为"奇怪"甚至"不可接受"的。例如,生鱼片在很多文化中最初并不被接受,而今却成为了高级料理的代表;发酵食品如臭豆腐、纳豆等,尽管气味刺鼻,却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然而,创新应该有边界,而这个边界就是食品安全和基本的公共伦理。无论多么追求"原生态"或"自然体验",食品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使用未经食品安全部门认可的非常规食材,特别是动物粪便这类明显不适合人类食用的物质,不仅违法,更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此外,餐饮创新还应考虑文化适应性和公众接受度。在中国文化中,食物与洁净有着密切的联系,"洁净"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动物粪便做成食物,不仅在法律上不允许,在文化层面也难以被接受。

云南意外躺着中枪?

这起事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据报道,这家餐厅的两位创始人之一来自云南,且餐厅主打"还原原生态的雨林味道",这让一些云南网友感到不满,纷纷表示"拒绝背锅"。



为什么云南网友会对此特别敏感?这是因为云南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确实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一些在外地人看来较为"特别"的食材和烹饪方式。比如,云南确实有食用一些昆虫的传统,如竹虫、蚂蚁等,这些都是餐厅菜单上出现的食材。

但是,从大象粪便到食物,这绝不是云南或任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将这种违反食品安全常识的做法与云南文化联系起来,不仅是对云南饮食文化的误解和歪曲,更容易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的饮食习惯"原始"或"不讲究",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云南的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如过桥米线、汽锅鸡、野生菌料理等,都是讲究食材新鲜和烹饪技艺的经典佳肴。将"象粪甜品"这种违法且不卫生的做法与云南文化挂钩,无异于对这一地域文化的污名化。

餐饮消费的理性回归

这起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高端餐饮消费的反思。在当前社会,高价餐厅往往被赋予了超出食物本身的附加价值——社交媒体上的炫耀资本、身份地位的象征、独特体验的载体等。一些消费者愿意为这些附加价值买单,即使实际的食物品质与价格并不相符。



"上蓬冠树"餐厅人均3888元的价格,显然不仅仅是为了食材和烹饪技术付费,更多的是为了那种"独特的体验"——所谓的雨林环境、仪式感十足的上菜方式、限量的座位等。这种体验经济模式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当餐厅为了创造"独特性"而不顾食品安全和基本常识时,高价就变成了一种掩护,让一些本不应该出现在餐桌上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成为"创意料理"。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提醒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消费态度。高价不等于高品质,更不等于安全和健康。在选择餐厅时,除了关注环境和体验,更应该关注食品的来源、制作工艺和安全性。对于那些故弄玄虚、缺乏透明度的"创意料理",保持适当的警惕是必要的。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这一事件也应该成为一个警示。在追求创新和差异化的同时,食品安全永远是底线,不容触碰。真正的餐饮创新应该建立在对食材的尊重、对传统的理解和对消费者健康的关心之上,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奇特"和"话题性"。

最后,这起事件也反映了监管部门的及时响应。在餐饮行业快速发展、新奇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加强对非常规食材和创新菜品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监管部门此次迅速行动,立案调查并要求停业整顿,体现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