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爱
编辑|彭彭
图|秦瑛
我的职业选择似乎带着几分偶然。大学时,我原本对未来的方向并不清晰,直到闺蜜推荐了计算机专业。她说:“这个专业刚出来,挺火的。”于是,我阴差阳错地踏入了程序员的世界。大学期间,我的成绩并不拔尖,但逻辑思维和自学能力让我在这个领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科技公司,成为了一名前端开发工程师,负责网页和小程序的搭建。每天的工作就是敲代码,将一行行指令转化为用户可见的界面。
然而,职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程序员的工作压力大,尤其是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断更新的技术浪潮时,我常常感到身不由己。人工智能的崛起更是让我意识到,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想象。但我也明白,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就能在这个行业中站稳脚跟。正如我常对自己说的:“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努力,总会有出路。”
成为蓝信封项目的通信大使,源于朋友的推荐。他说:“这个项目挺有意义的,你可以试试。”我就报名了,因为我小时候也曾是留守儿童,也感受过孤独的滋味。我希望通过书信,给乡村孩子带去陪伴的温暖。
在和孩子的通信中,我遇到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瞬间。孩子在信中倾诉了她与老师之间的分歧。她说,老师对女生的生理需求缺乏理解,甚至因为女生请假而让全班罚站。孩子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委屈。作为通信大使,我无法直接介入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只能给予安慰和支持。我在回信中写道:“你很勇敢,但也要学会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个孩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善良、有正义感,但也因为这种性格而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少挑战。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以及成年后面对复杂人际关系时的无措。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孩子的处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陪伴他们的决心。
除了成为通信大使,我还成为了蓝信封项目的月捐人。虽然我的经济能力有限,但每一份小小的善意都能为乡村孩子的未来带来希望。正如我常对孩子说的:“一切皆有可能,即使现在的生活充满挑战,未来依然有无限可能。”
我的职业与公益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互哺。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习惯了用逻辑和代码解决问题,但在书信中,我重新用情感和耐心去倾听和支持。
通过蓝信封项目,我不仅给予了孩子陪伴和支持,也在书信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与力量。这是一场关于善意与希望的旅程,而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
也很欢迎,同为蓝信封志愿者的你,一起来分享自己的专业、职业故事,为孩子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