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陈鲁豫的电影沙发(lyyy_scndgs)

文|初小轨

不是硬汉特工火力全开,而是丧妻码农单刀赴会。

没有心跳加速的密集打斗,而是高智商i人的数字追凶。

一枪未开,就完成了为妻复仇的全部KPI。

你敢信这是好莱坞谍战片大银幕的新作?

不得不说,这部于4月11日在国内上映的谍战惊悚片,完成了一次对类型片的颠覆性重构。

当代码取代子弹,当高智商博弈取代肌肉男缠斗,当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一边内心破碎一边决然复仇,这部影片在智力交锋中让人窥见了谍战片的另一种可能。


⚠️友情提示,本文含剧透

01

角色危机:

零经验杀手与跨国追凶

一边是做尽脏活、杀人无数的恐怖分子,一边是身处地下办公室只会摸键盘的密码破译员。

弱者反杀当然好看,但这明摆着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妻子萨拉(瑞秋·布罗斯纳安 饰)在伦敦的恐怖袭击中丧生,查理(拉米·马雷克 饰)便注定了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妻子的爱意,现实与幻觉,贯穿始终。

那是他反杀的铺垫,也是内心被掏空的证明。

穿越阔大的原野公路,挤入街头拥堵的车流,经过严密的全身扫描,最终落入自己的代码汪洋。

码农的日常,单调,笨拙,恒定,缺乏色彩。

他生活里为数不多的变量,就是一个叫做寄生物的网友,以及妻子与他的平凡日常。

出差时的挥别相送,抵达后的第一时间报平安,字谜先生的专属昵称,生日时的事故飞机礼物,遗物旅行箱中还未来得及送到他手上的罗盘礼物……这些都不轰轰烈烈,但都是查理生活中的色彩与光芒。



这样的失去,是致命的。

恐怖袭击现场的碎片视频,对于一个高智商代码天才来说,足够了。

他以为,破译恐怖分子身份,向警局汇报,便会迎来正义。

可中情局上级的不作为与闪烁其词,很快让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沆瀣一气的内部勾当面前,个人的损失永远不值一提。



个体在体制压迫下,会异化出一个压抑已久的另一面的自己。

孤胆追凶,是他的必然之路。

查理起初最终对复仇的认识,是以牙还牙,以枪还枪。

恐怖分子曾用枪指着萨拉的头,并当众一枪爆头了萨拉。

那么他首选的复仇,便是一枪崩回去。

于是他胁迫中情局,对自己进行外勤特工的专业训练。

劳伦斯·菲什伯饰演的亨德森上校,接到了训练他成为一名专业特工的任务。



多年的从业经验,能让他一眼识雌雄。

查理压根就不是这块料。

近,再近,更近一些,查理才能勉强射中靶人头部。

这样的近距离射杀,对零经验杀手来说,是不可逾越的本能鸿沟。

这一点,也成为了电影贯穿始终的隐喻体系。

力量与枪法,无法一蹴而就。

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更改的短板,但取长避短一样可以抵达内心的彼岸。

复仇不一定要短兵相接。

杀人不一定要亲手沾血。

这样的设定成立,查理的智斗对决才能在谍战片中展现出更加技高一筹的爆发力。

特工训练,看上去只是一次无用的败笔。

文文弱弱的小体格,啼笑皆非的烂枪法,让他处心积虑为自己谋划的特工训练资格成了一个笑话。

什么都没学会,只是表象。

那次的无功而返,正是查理自我认识的起点,也是亨德森上校亦师亦友的关键节点,对后续跨国追凶的谋篇布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弃开枪吧,康复医院的花粉威胁,自制炸药的线索逼供,高空泳池的爆破计算,公海航道的偏航程序,每一样,都是高智群体的轻松碾压。

从打斗之爽到智商碾压之爽,这是谍战的升级,更是复仇叙事上的手法觉醒。

02

极限拉扯:

不断复仇与永失吾爱的空洞

从《波西米亚狂想曲》开始,拉米就带上了一种神奇而复杂的破碎感。

后劲儿经久不散,悄然弥漫进了新的角色。

他演绎的查理,天然有一种被阴霾遮蔽的忧郁感,那是文艺片要花费很多布景与细节设定才能勉强完成的角色特点。



拉米的出演,恰好与电影中另一层表达完成了严丝合缝地吻合。

心理医生一开始的疏导很讨厌。

流于形式,高高在上,在别人痛失吾爱的伤口上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这无关正义,归根到底都是你的心结,我可以帮你,但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

查理当时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少废话,杀光他们。

唯有杀光,才能重拾内心的平静。

唯有平静,才能感受到得失之间的值与不值。

复仇,会裹挟着诸多。

国际阴谋、内鬼背叛、高科技过招与拯救世界,谍战世界里的元素多是惩处奸恶的惊涛骇浪,查理能顾得上的,只有拨开当下的云雾,去让自己重新呼吸一口新鲜的氧气。

与妻子萨拉的最后一通电话,他挂得很匆忙。



她希望他能陪她去出差,他以不能破坏规矩为名拒绝了。

他本可以,但他没有。

他当然知道罪魁祸首是视人命于草芥的恐怖分子。

但当记忆的碎片涌来,那些遗憾的瞬间会不停地攻击沉溺在记忆中的人。

复仇的过程,也成了自我救赎的过程。

最初,变故初来,脆弱,慌张,愣头青一样找人一遍遍地理论。

之后,他在巴黎现学现卖,开门步入,藏身楼梯之上,与对手一步之遥,终究没有跨越掰动扳机的那道坎儿。

而后,盘点手中斤两,侵入监控系统,破解加密通信,寻找天涯沦落人寄生物的帮助。

最终,公海之上,孤身面对杀死爱妻的终极凶手。

枪从凶手手中,来到了他手中。

最初的心理迷雾,从心理医生那里,来到了俄罗斯公海。

完成复仇,是否就填满了永失吾爱的空洞?

以爱为名的杀戮,是否比恐怖分子的杀戮更高尚?

当暴力分子放下枪,人伦与道德的陷阱正在形成。

船上的那幕谈话,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智斗的极致呈现。

查理说,只有你死了,我才知道。

迷雾早已形成,唯有穿越过去,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能在彼岸栖息。

当芬兰海警围了过来,杀妻的凶手在慌乱中举起缴械投降,巧妙的反转让观众真正看到了一种“非暴力对抗”的智慧美学。

那是复仇的谢幕,也是一个孤独的男人刚刚走过一场漫长而潮湿的迷雾。

03

另类启示录:

在废墟上重建内心的秩序

罗盘,在全片中反复出现。

那是妻子临终前送他的最后一件礼物。

她说,祝你在云端不会迷失方向。

迷雾是从什么时候起的?

亡妻如同魂魄般,不停地出现他的身边。

那是他思念成疾的片段,也是迷茫织成的天罗地网。



一台台电脑承载着中情局的密码破译工作,没人关心正义,没人跟你讨论人生意义与权力需求的边界。

那些代码织成一片片阴谋与权斗的汪洋,他身处其中,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他从一开始都活在这一片迷雾之中。

互联网从来都是带着反真实属性的,它们弥漫在你我身边,那是谁都逃不开的一场迷雾。

所以,孤胆复仇,不只是个人对命运的反抗,更是科技对权力与人文的叩问。

真正的救赎,从不是杀死仇敌,而是赦免那个被痛苦囚禁的自己。



谍战片的惯常,是宏大,是捍卫与拯救大人物与大事件。

而《谍网追凶》却撕开了这层外衣。

它决定凝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技术异化的时代守护人性的微光。

所以最后,他必然要坐上那架妻子送他的飞机,飞入蓝天,穿越迷雾,去抵达罗盘所指向的明天。

成为英雄,固然值得歌颂。

学会与创伤共处,学会在废墟上重建内心的秩序,学会从孤独的复仇中慢慢走向未来的平凡人生,才是影片给予我们的温柔启示。


电影《谍网追凶》鲁豫观影团现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