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由于社会不断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越来越多不同的思想不断涌现。西方列强涌入中国,既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也带来了无情的杀戮。有资产的商人地主和有地位的贵族,有的选择接受先进的知识;有的则选择继续固守传统的思想。
而那些下层百姓则是遭受列强与封建政府迫害的对象,他们之中有人选择反抗,有人则忍气吞声得过且过。久而久之,不同的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生活背景不同,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不同派系。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政治方面不同的党派: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我们站在后人的全知视角上,当然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可“当局者迷”,当时的人们能够准确的判断孰是孰非吗?我们只能说无法确认。
曾有一位国民党特务,他在抗战时犯了极大的错误,但后来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此改过自新,他应不应当被后人原谅呢?
贫寒出身走歪道
主人公名叫杨钦典,1918年出生于河南一个贫困家庭中,更悲惨的是在杨钦典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因病去世了。还好杨钦典还有个哥哥,在哥哥的照顾下,杨钦典才在艰苦的条件下勉强活了下来。
因为家里穷苦,杨钦典没上过学,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在地主家做短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杨钦典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在1940年进入了胡宗南西安军校。军校要求严格、训练强度大,杨钦典学习到了很强的本领。
但是在军校杨钦典也接受了许多不正确的教育,在众多反动者的宣传下,他一时分辨不清正误,逐渐走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
由于杨钦典自身条件好,体格壮身长高,再加上他勤恳且卖力,在同伴中出类拔萃,不久便通过选拔成为蒋介石身边的警卫员,并且时常保护国民党重要人员出席活动。
作为蒋介石的部下,杨钦典的思想已经与国民党保持一致,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歪路。
心中动摇但未改
长篇小说《红岩》描写了国民党在重庆对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进行的疯狂镇压,杨钦典是这场镇压的参与者之一。
1948年,杨钦典被派去白公馆看守中共地下党被捕人员,其中包括宋绮云等人。在和杨钦典的日常交流与接触中,宋绮云等人发现杨钦典和其他看守不同,他本质不坏,心地也很善良,有改变的可能性。
所以宋绮云等人一有机会,就给杨钦典讲当前共产党所占的优势、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以及解放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优待。杨钦典也慢慢的转变了自己的观念,逐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地下党的工作,帮他们传递信息、延长放风时间等。
1949年,解放战争解放军方面取得全县胜利,重庆即将解放。国民党方面狗急跳墙,准备放弃重庆,并开始大肆杀戮被关押的共产党员。
《红岩》中写道,江姐、成岗、许云峰等人就被国民党秘密杀害。此时,杨钦典也收到了解枪决被捕共产党员的命令,虽然于心不忍,但他不得不执行,最后杨虎城一家和宋绮云一家都被杨钦典等人杀害,就连我们熟知的小英雄小萝卜头也被杨钦典徒手掐死。
悔恨万分终赎罪
杨钦典迷途知返,1949年,重庆解放后他就去到公安局投案自首。虽然杨钦典是个罪人,但他在最后关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屠杀的时候,他支开了其他看守特务,毅然决然的打开白公馆牢门,释放了19名被押的共产党员。
如果不是杨钦典,这19名革命前辈的结果应该也是被害,杨钦典立了一功。根据这19位同志的证言,公安局决定免除对杨钦典的刑罚,并且决定给他在公安局安排职务。
杨钦典再一次被共产党的大义凛然感动了,在后来抓捕特务的行动中,他积极协助公安局指认特务,努力赎自己的罪。
但是杨钦典仍然对以往的所作所为深感愧疚,所以他没有接受公安局为自己安排的职务,回到老家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在杨钦典耄耋之年,杨虎城的孙子杨瀚来拜访他,见到杨瀚的杨钦典愧疚万分,不断为自己曾经的罪道歉,甚至想要给他磕头赔罪。
这可是屠门之仇,哪能这么容易放下,然而到最后杨瀚念在杨钦典迷途知返,最终原谅了他。但杨钦典的愧疚一直没有放下过,他在孙子的陪同下来到渣滓洞墓碑前,向死去的英烈赔罪。
小结:
杨钦典在老家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但实际上他和他的家人一点也不好过。杨钦典的妻子受不了外人的指点抑郁而终,他的儿子也因为他过去的罪孽而被撤职。年少贫苦的他在年轻时也有过风光,但到老了又过上了痛苦的生活。
青年人在自己年轻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谨慎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一旦误入歧途就很难从中脱离出来。即使迷途知返,酿成的过错也难以挽回,到最后不仅是影响自己,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会受到牵连,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