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3888元,在雨林里吃大象粪便做的甜品”——这两天,上海一家高端餐厅的“奇葩菜单”刷爆社交平台,最终因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目前已停业。这场以“生态体验”为名的猎奇营销,不仅让消费者直呼“离谱”,更暴露了高端餐饮市场乱象。

一、“雨林博物馆”变“翻车现场”:象粪、腐臭糊糊成卖点

据消费者爆料,这家名为“CANOPIA”的餐厅以“生态融合料理”为噱头,号称将云南雨林“搬到上海”。食客需提前预约,支付3888元/位的套餐费(不含酒水),体验“剪盆栽叶子当开胃菜”“品尝腐臭寄生花糊糊”等环节,而争议最大的是一道名为“鲜花插在香粪上”的甜品——原料竟是大象粪便经消毒干燥后研磨成粉。

餐厅员工曾解释,创始人团队在云南雨林“研究7年”,试图通过菜品传递“自然层级”,甚至将餐厅包装成“小型博物馆”。然而,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现场检查发现,其使用的竹虫、蚂蚁及象粪等原料均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目前已封存并立案调查。


二、法律红线:非食品原料为何不能“玩创意”?

尽管餐厅声称象粪“经过消毒处理”,但律师指出,《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即便原料经过加工,只要未被列入国家食品原料目录,均属违法。市场监管部门也表示,此类行为若查实,最高可处货值金额30倍罚款,甚至吊销许可证。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猎奇营销”并非首次出现。例如东南亚“象粪咖啡”虽以大象消化后的咖啡豆为原料,但仅限于特定加工环节,而直接食用动物排泄物的行为则完全越界。上海这家餐厅的“创新”,本质是打着“文化体验”旗号触碰法律与健康底线


三、高端餐饮乱象:是“先锋艺术”还是“智商税”?

近年来,高端餐饮频现“天价+猎奇”组合:人均数千元的“分子料理”、用蚂蚁和昆虫做食材的“自然系菜品”屡见不鲜。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稀缺体验”的追求将菜品包装成“艺术品”,却忽略食品安全与公序良俗。

此次事件中,餐厅预约制、限时开放等饥饿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剧了争议。有网友吐槽:“花四千块吃屎,到底是餐厅疯了还是消费者疯了?”也有声音认为,监管需对“高端餐饮”加强针对性审查,避免商家以“小众”“定制”为名逃避责任。


反思:猎奇营销的边界在哪?

食品安全无小事,任何“创意”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与健康之上。此案不仅给餐饮行业敲响警钟,也提醒消费者:为“新奇体验”买单前,务必理性辨别商家宣传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毕竟,真正的“高端”不应是猎奇与危险,而是品质与责任的体现。

#用大象粪便做甜品餐厅已停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