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到底该先拼命挣钱,还是该先咬牙陪娃?
这个难题似乎撕开了无数父母最深处的挣扎:
“先挣钱?只有挣够了钱,才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娃”;
“先陪娃?孩子还那么小,钱可以以后再挣,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然而,二十年的光阴在我们苦苦纠结中转瞬即逝,两种不同的选择,在二十年后收获的或许也是截然不同的人生画卷吧!
01:我们都在纠结同一个问题
有位妈妈留言说对于孩子她特别愧疚:
“深夜加班回来,孩子已经睡了,看到桌子上孩子画的歪歪扭扭的全家福,她的眼泪再一次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就算周末难得休息,微信消息也是一个接一个,老板催促、客户消息、没完没了的代办项目……”
孩子趴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问:“妈妈今天可以陪我玩儿吗?”
自己张了张嘴,想说:“好”,可被脑子里瞬间闪过的房贷、车贷、学费、各种开销等等给压了回去。
只能内疚的对孩子说:“乖,等妈妈忙完这阵子好不好。
可“这阵子”到底是多久呢?
“一天?一个月?一年?还是……直到孩子长大,不再需要我们的陪伴了?”
边看这位妈妈的留言,我的眼泪竟然不自觉哗哗地流了下来。
我,一个朝4晚8的打工人,早上出门时孩子还在睡梦中,晚上回家后孩子又要准备休息了。
从来没有送过他们上学,也没有接过他们放学,除了过年几天假期外都没有陪他们一起吃过饭……
“妈妈,明天您可以陪我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吗?”
“妈妈,可以和我们一起吃早饭吗?”
“妈妈,您可以送我去上学吗?”
“妈妈您可以给我开家长会吗?”
每当看到孩子们那渴望又失望的眼神,我都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妈妈。
知道我有多羡慕那些全职妈妈吗?当听到她们抱怨带孩子累时,我甚至有些嫉妒,觉得她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好意思,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因为太羡慕了而已)因为她们每天厌烦的事情却是我做梦都想实现的。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每天都会面临各种的选择,而只要有选择就会有利弊。
02:先赚钱的利与弊
优点:
①经济压力小:能轻松支付孩子的学费、兴趣班、旅行,甚至未来的房子首付。
②社会资源多:人脉、信息、机会,这些都有可能让孩子站在更高的起点。
③自我价值感强:事业有成,你会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父母,给孩子做了榜样。
缺点:
①孩子的情感账户是空的:钱能买来玩具、衣服、最好的学校,但买不来亲密感。等你想存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②习惯性缺席:第一次家长会你没去,第二次、第三次……后来孩子也不再期待了。
③弥补不了的遗憾:等孩子长大了,亲子之间的话题可能只剩下“最近怎么样?”“还行。”
最扎心的可能是——
你拼命赚钱,想给孩子最好的未来,可孩子最想要的,只是现在的陪伴。
03:先陪孩子的利与弊
优点:
①安全感是孩子一生的底气:被充分爱过的孩子,未来面对挫折时更坚韧,面对关系时更自信。
②亲子关系像老朋友:孩子和父母无话不谈,他们遇到困难会第一个找你,而不是躲着你。
③父母的人生少遗憾: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缺点:
①经济压力大:可能要精打细算,放弃一些“更好的选择”。
②社会竞争力下降:几年不工作,再回去时可能发现职场已经变了样。
③外界的质疑:有人会说“你就带孩子?没别的追求吗?”,你得扛住这些声音。
最现实的可能是——
父母给了孩子全部的爱,可当孩子想要留学、想创业时,拿不出钱,会不会愧疚?
04:有没有两全的办法
其实,放下自责和内疚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先赚钱”和“先陪孩子”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平衡:
(1)分阶段侧重
0-6岁:尽量多陪,这是性格养成的黄金期。
小学阶段:培养独立性,适当增加工作时间。
青春期后:做孩子的“顾问”,而不是“保姆”,把重心放回事业。
(2)提高陪伴质量
每天抽出30分钟,专陪孩子(不玩手机!)。
周末安排固定“家庭时间”,哪怕只是散步、做饭、聊聊天。
如果像我这样每周末、没假期的父母,可以充分利好用晚上回家和孩子相处的1个小时,多陪伴少说教。
(3)聪明地赚钱
如果有能力,可以选择时间灵活的工作(远程、自由职业)。
如果有经验和能力,可以发展可持续收入(投资、副业),而不是单纯用时间换钱。
05:二十年后,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想象一下——
如果你选择先赚钱:
孩子成年后,你们的关系客气但疏远。
孩子感激你提供的物质条件,但心里总有个缺口:“为什么小时候爸爸/妈妈总不在?”
如果你选择先陪孩子:
孩子可能没住上大房子,但性格阳光,和你有说不完的话。
作为父母偶尔会想:“如果当年多赚点钱,现在是不是能帮他更多?”
所以你看,其实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更重要的取舍。
最后的建议
若家庭贫困,优先挣钱(生存需求>心理需求)。
不必因为“愧疚”就过度牺牲自己——一个疲惫、焦虑的父母,给不了孩子真正的幸福;
若温饱无虞,选择陪伴(情感收益的复利远高于物质),钱永远赚不完,但孩子的童年会结束。
二十年后,孩子不会记得你买的昂贵玩具,但会记得你讲故事的声音、接他放学时的笑脸——这些才是他们抵御未来挫折的精神铠甲。
我想,真正的平衡,不是五五分,而是动态调整
今天多陪孩子一小时,明天多工作两小时。
这周项目忙,下周一定补上亲子时间。
生活不是单选题,而是我们每天都在写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