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较量辨析
钗黛较量辨析(一)
宋银拢
且说那大荒山下久被弃置的石兄,灵性早通,本自清净。一日机缘巧合,祂听见讲述红尘故事,凡心炽起,静极思动,渴慕繁华,便热切要求下世体验人间生活,核心初衷是去“受享温柔富贵”。既经女娲锻炼,又有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的加持,要安排这场造化,自然不能潦草处之,那温柔富贵得按人间的顶级规格配置,必须诗礼簪缨、花柳繁华、美女云集。
又有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偶炽,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要下世为人。赤瑕宫花主一去,被灌溉呵护过的花儿们怎能淡定,于是各揣心思,以各种理由,也纷纷同来人间再续前缘。尽管警幻仙姑司空见惯了人间风情月债及女怨男痴,但石兄这一“大案要案”她仍不敢掉以轻心。在钗黛进贾府前,祂曾亲身前来寻到石兄,徐徐启发引导、叮嘱教诲,用心良苦、早种慧根。
红楼开篇前,石兄是祖母之欢喜,母亲之荣光,举家之珍宝。幼年的他上有长姐元春教导,下有率性湘云陪伴,左右袭人晴雯秋纹麝月,也算心满意足。后元春入宫,湘云归家,宝玉也成为青春小少年。黛玉宝钗接踵而至,仍是左一个沉稳姐姐右一个率性妹妹,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故事就此展开。大概在曹雪芹的眼里,同时拥有沉稳姐姐和率性妹妹是人间温柔的最高水准。
钗黛共享一首判词,常常成对出现,紧紧纠缠,相生相克,她们承载着人间对美好女性的一切想象,不仅是两个容貌出众、才华不凡的青春少女,也是两个高度精美、聪颖、通透、纯粹的灵魂。她们在诗酒年华中优雅舞蹈,深怀温柔,各放华彩,偶尔锋芒交汇互有进退,释放出美轮美奂的色彩和芬芳,铸就了人间最美好最动人的故事,令人沉醉赞叹。本文旨在辨析钗黛间微妙的纠合较量,细细品味这对爱上同一个男人的最好女性之间,那些耐人寻味的情愫和故事,以及到头来花月俱损、双璧同碎的摧心悲哀和遗憾。
01
前世探析
人间事难圆满
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灌溉得以续命,后修成女体,游离恨天,食蜜青果,喝灌愁海水,可谓情天情海幻情身,生而为情,死而为情。“还泪”是三生石畔那绛珠仙草的凄美誓言,故事开篇一经被转述出来,就如同轰雷掣电般惊动寰宇,振聋发聩,连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也为之震动,连警幻仙姑也不敢等闲视之。绛珠仙草是主动追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的,并决心以一生的眼泪来报答那番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下世只为流泪而来,要把眼泪流尽,恩情也就报了,缘分也就尽了,为人一世也就圆满了。
绛珠仙草既然要报答救命大恩,既然怀着如此浓烈的情怀追随神瑛侍者下世,究竟为什么要选择把眼泪流尽而不是续写佳缘、构建恩爱、幸福美满呢?究竟是什么挡在面前,让绛珠仙草放弃了关乎美好的希望,报答恩情的浓烈情怀何以化成悲壮和凄绝的眼泪呢?书中没有交代,读者也不得而知。既然故事发生在仙境,我们相信高维世界全知全能的神仙姐姐们不会有误:绛珠仙草的诉求是合情合理的,警幻仙姑处理案子是妥贴恰当的。想必在绛珠仙草和圆满理想之间有着巨大的障碍,是凭借绛珠仙草力量所不能撼动的。人间事难圆满,前因这般,后果也自当如此。但绛珠仙草决心已定,明知没有结果,明知刀山火海,却还要甘心情愿去赴汤蹈火,只为唱出心中那曲哀伤的情歌。
神瑛侍者是赤瑕宫御花园的园丁,除了灌溉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灌溉花园的花草更是祂的日常活动。那么花园里的神仙花儿们都感怀着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恐怕追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的,并不止绛珠仙草一人。每个下世为人的仙葩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时,都需要申明自己的情由。那么不妨猜测一番花王牡丹下世的宣言会是什么呢?我想大约是:“想他下世,不过因凡心偶炽,他何尝懂得那人间繁华无定,艰险无常。待要劝阻,却见他心念已决,断乎不会听从。待要不理会,又不忍看他繁华落尽后的那份不堪承受。修炼许久,竟依然痴心不改,贪图人世的享乐,果然冥顽不灵,实在不能叫人放心。也罢,我且先下人世,早做适应,就近伴他,也让他在苦寒来临时不至于太过悲惨,甚至迷失其中找不到归途”。
花王如是这番苦心,明知石兄为贪图繁华而下世为人,她仍怀着这份善意和温柔追随而来,只为一路相伴,来到归途,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大为动容,他们担心她在清冷中为情所困被情所伤,还特意赠她冷香丸,抑制、化解和冷却她的嫉妒和爱情。同时又赠她“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大字,要求她錾在金器上,时刻鼓励她不要气馁不要放弃。履行初心并不是一条坦途,而是艰难又漫长。在不遂意时更需要她耐心地、坚定地等待时机,成就良缘,完成自己下世为人的初心,拯救石兄于迷乱之际。宝钗将真人大士的叮嘱都视作天意,切切记在心上,也践行在日常。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也曾来到黛玉家里,找到黛玉父母,要化黛玉出家,黛玉父母“固是不从”,又要求黛玉“终身不许听见哭声,不可见外姓亲友,方可平安一生”。实际上就是阻挠那场相遇,阻挠绛珠仙草的报恩之旅。但黛玉父母把两位通人视作疯子,完全未予理睬,黛玉本人也并未将这略加在意。很多读者认为宝钗是卫道士,黛玉是叛逆者,根源也在这里,她们对来自天意的规劝和安排,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02
家族出身
富贵和底蕴
据脂批,宝钗祖上是紫薇舍人薛公,即清军入关后入籍内务府的八家“皇商”之一。商人入籍内务府可以简单理解为被皇帝视为家人,藉此由富兼贵,现为户部挂名行商,领内府帑银行商。宝钗母亲祖上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与王夫人、熙凤相同,甚至在国公府面前也不输。且不同于傅秋芳之类的爆发之属,宝钗祖上极爱藏书,文化根基底蕴也并不逊色。
黛玉虽算不上四大家族,但祖上也“曾袭过列侯”,且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自然也是富贵钟鼎之家。作者更是调转笔锋介绍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凸显了如海的真才实学和书香气息。要知道在红楼梦里,富贵男可没几个闯过科举的,别说探花。黛玉母亲是荣国公的嫡亲孙女,排场气度无需多言。黛玉是富贵兼具,诗书才气,千金小姐。
综上,钗黛二人家族的富贵和底蕴没有实质差距。二人家族的凋零也亦步亦趋。薛家几乎守不住家业,宝钗娘儿们只能寄住贾府地盘。黛玉干脆父母双亡,吃穿用度全靠贾府供养,四舍五入成了贾府的女孩儿。宝钗比黛玉的优势是还有母亲和哥哥,还有生意当铺,日常花消尚可独立。这点区分让关键时候宝钗有可代为出言的家长,而黛玉的心事终究藏在心底,在现实的强压下虚化成为乌有。
03
亲疏之辨
在这一变化中无声翻盘
黛玉是老祖宗的亲外孙女,老祖宗派船去姑苏接入京都贾府,那份来自老祖宗的亲昵宠爱,甚至胜过亲孙女,与宝玉不相上下。王夫人作为当家的二舅母,也对黛玉到来表示了该有的亲切爱惜,关照起居新衣等。宝钗投奔贾府,起初是进京待选暂时寄住,住进贾府后受到王夫人热烈欢迎,是王夫人的娘家亲信也是重要情感依托。老太太作为长辈也表示热情欢迎,甚至为宝钗过生日、赠送摆设玩器、当众称赞宝钗。这是故事的开端,富贵荣华加持下,老太太和王夫人对钗黛的喜爱和关照兼容并包,没有任何不和谐因素,可以概括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相亲相爱一家人。
起初在宝玉眼里,黛玉先而宝钗后,姑表亲而姨表疏。事实上钗黛对宝玉的亲疏程度,跟入府先后或姑表姨表没有太大关系,却跟贾府的权力格局和家境变化有直接关系。如果荣府以老太太为中心排列,黛玉就亲一层,如果以王夫人为中心排列,宝钗就亲一层。开篇权力集中在老太太身上,宝玉完全在老太太的监护下,元春借端午节礼稍微做点暗示,老太太立刻在张道士提亲时宣布了对宝玉的主权:宝玉的婚事必须听我安排,得按我的标准选定,现在还不到时候,一切关于宝玉婚事的安排都免谈!
老太太伴随富贵一路走来,人参是家常补品,燕窝是饭后小饮,那泼天富贵足以供养承载那些华美的精致、讲究的排场、诗酒年华和花团锦簇。那个时候老太太眼里,美丽灵巧是比质朴实用更高级、更值得欣赏赞叹的品质。然而老太太一天天老去,富贵也在同步衰落。王夫人从唯唯诺诺一步步来到权力的中心,面对窘迫的经济困境日益心烦气躁,甚至看见花枝招展的花瓶妖精就气不打一处来。的确,窘境里只有实用主义可以生存,一切的享乐索求、精致脆弱都是罪恶,必须能出力能吃苦能耐贫寒才算有用。
后王夫人清剿丫头,驱逐晴雯,安排袭人,请宝钗协助管理家务,根本不需要征求老太太意见。老太太已是寒秋的树叶,生命的能量一天天燃尽,钗黛的亲疏程度也在这一变化中无声翻盘。随着宝钗从怯生生的客人堂而皇之入主议事厅讨论家务,同步的,黛玉越来越风雨飘摇无处可逃,只有蜷缩在屋里生病的份儿。正如紫鹃所说:“有老太太一日还好,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惊恐无助之际,黛玉甚至投奔薛姨妈和宝钗寻求庇护,饮鸩止渴。
【版权说明】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文字 / 宋银拢
微信/ dongzhu1968
投稿 / 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