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华南分局扩大会议旧址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当硝烟尚未散尽,一场决定华南命运的重要会议在江西赣州悄然筹备。1949年7月16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扩大会议(史称"赣州会议")在此召开。这场持续17天的会议,不仅完成了进军华南的军事部署,更构建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在南方的治理框架,成为人民解放军从"打天下"到"治天下"的重要转折点。

一、南下前夜的战略拼图

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在华南构筑"湘粤防线",白崇禧集团20万兵力驻守湘南,余汉谋15万军队布防广东,妄图凭借五岭山脉和珠江天险负隅顽抗。此时的华南地区,既是国民党最后挣扎的巢穴,也是连接港澳、沟通南洋的关键区域。中共中央清醒认识到:解放华南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权建设、经济恢复与民族团结的系统工程。

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就电令叶剑英、方方组建华南分局,负责广东、广西及赣南地区的工作。5月28日,叶剑英率南下工作团抵达江西,与长期坚持华南斗争的方方领导的华南分局会合。两支队伍会师后,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野战军对华南地理民情不熟,地方党组织缺乏城市接管经验,新区群众对共产党政策存在疑虑。赣州会议正是在这种"野战军与地方军合编、南下干部与本地干部合流"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

会议现场复原:设在赣州公园内的广东军区干部训练团礼堂,悬挂着"解放华南、建设华南"的横幅,200多名代表包括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邓华、赖传珠)、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陈赓、郭天民)将领,以及华南分局、粤赣湘边纵队负责人。毛泽东特意发来"把广东的事情办好"的电报,周恩来则电示"必须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二、军事部署:从"分进合击"到"大迂回战略"

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制定华南作战方针。针对白崇禧"确保粤北、屏障广州"的部署,陈赓提出"大迂回、大包围"策略:以第4兵团经江西南雄直插广东韶关,切断敌军西逃广西的退路;第15兵团由和平、龙川进军广州;另以第43军配合粤赣湘边纵队牵制潮汕之敌。这一方案突破了传统的正面进攻模式,体现了毛泽东"远距离包围迂回"的军事思想。

会议最终形成《关于攻歼广州敌人的部署》,确定"先占曲江、英德之线,断敌西逃之路,再包围广州"的作战计划。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特别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求各部队提前绘制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图,组织熟悉华南地形的向导队,制定雨季行军和山地作战预案。这些细节为后来广州战役的速胜(10月14日解放广州,歼敌6万余人)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部署之外,会议创造性地提出"军事接收与政治争取结合"方针。针对华南地区国民党军派系复杂(如余汉谋的粤系、白崇禧的桂系)的特点,决定成立"华南敌军工作委员会",通过广播喊话、书信劝降、利用旧关系策反等手段,瓦解敌军斗志。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政治攻势在海南岛战役(1950年3-5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国民党军第32军军长赵琳等率部起义。

三、政权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南方实践

赣州会议最具开创性的贡献,在于构建了新区政权的治理体系。会议通过《关于过去华南工作的决议》,明确指出:"解放后的华南,必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此制定了三大政策体系:

1. 党政军一体化的接管架构

- 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叶剑英任主席),下设民政、财经、文教、公安等部门,实行"军事管制委员会—过渡政府—人民政权"的三级过渡模式。

- 建立"南下干部与本地干部三三制"原则:南下干部(约1.5万人)带来成熟的解放区经验,本地干部(粤赣湘边纵队约8万人)熟悉民情,两者相互配合。会议特别强调"反对骄傲自满,反对地方主义",叶剑英带头提出"谦虚谨慎,尊重地方同志"的口号。

2. 城市经济的稳定策略

针对国民党遗留的恶性通胀(1949年7月广州物价较战前上涨300万倍),会议制定"稳定金融、恢复生产、沟通内外"三大措施:

- 严禁银元、港币流通,发行人民币作为本位货币,设立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外贸结算。

- 重点恢复广州纺织、食品等轻工业,利用香港转口贸易优势,打通华南与海外的经济联系。会议前瞻性地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私人资本在国家调控下发展",这在当时"左"倾思想有所抬头的背景下尤为难得。

3. 民族团结的特殊政策

华南地区聚居着瑶、壮、苗等少数民族,针对历史上的民族隔阂,会议制定《少数民族工作暂行条例》:

- 设立民族事务委员会,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

- 在广西筹备成立民族区域自治试点,为1952年广西省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实施积累经验。会议特别强调"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反对狭隘民族主义",这一原则在后来的剿匪和土地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精神遗产:从革命到建设的思想转型

赣州会议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军事胜利和政权建立,更在于它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思想蜕变:

1. 群众路线的深化实践

会议提出"兵马未动,政策先行",要求各部队携带《入城守则》《约法八章》等宣传品,严格执行"不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在广州解放前夕,专门制定《关于接管广州的补充规定》,详细规定了对官僚资本、外国侨民、宗教团体的处理办法,避免了城市秩序的混乱。这种"政策建军"的理念,成为后来全国城市接管的范本。

2. 国际视野的初步展现

针对华南毗邻港澳的特殊区位,会议首次提出"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

- 不主动挑衅外国驻华机构,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如1949年10月25日,广州军管会宣布收回"沙面租界")。

- 利用香港的国际自由港地位,开展对外贸易和情报工作,为新中国突破西方封锁保留了"国际窗口"。这种务实的外交思维,体现了中共领导人的战略远见。

3. 干部教育的创新探索

会议期间,专门举办"华南干部训练班",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城市管理概论》《财经政策分析》等课程,培养了8000多名既懂军事又懂经济的复合型干部。叶剑英亲自授课,强调"我们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管家,会建设人民的新生活"。这种"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理念,为新中国的治理储备了人才。

历史回响:赣州会议的当代启示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赣州会议恰似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走向建设的航程:

- 它证明了军事胜利与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的政策,单纯的军事胜利难以巩固;

- 它展现了外来干部与本地力量的融合智慧——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才能形成治理合力;

- 它预示了开放思维与务实精神的重要性——即使在激烈的革命年代,也不忘保持与世界的连接。

今天,当我们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不难发现赣州会议播下的种子:开放包容的治理理念、灵活务实的政策导向、民族团结的发展共识,早已深深融入华南大地的血脉。这场70多年前的会议,不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早期预演,其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在时代的浪潮中回响。

从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金戈铁马,到赣州会议的运筹帷幄,中国共产党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胜利,不仅是战场上的冲锋,更是对国家治理的深度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