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2月3日,在前门广场上,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举行了庄严的入城仪式。
解放北平,也正式意味着三大战役结束。
三大战役的结束,蒋介石在长江以北地区的主力军基本消失了。江南地区剩下的是白崇禧的张兵团、宋希濂的十四兵团和胡宗南的几个军,蒋氏王朝的主要依靠就剩下白崇禧的兵力了。
此次的华中地区,如果加上宋希濂兵团,还有桂系的张淦兵团,那么早在淮海战役的时候,蒋介石是可以把这两个兵团投进战斗之中的,如果真是这样子,淮海战役结束的时间,那就说不准了,连带着平津战役结束的时间都是说不准的。
那么,白崇禧在华中的这两个兵团,是怎么做到不参战的呢?
白崇禧的谋划究竟是什么呢?
1948年4月,南京的国民大会会场内气氛凝重。李宗仁在竞选中迎战蒋介石支持的候选人孙科,经过激烈角逐,他击败孙科,当选国民党“行宪”后的首任副总统。而这一结果让蒋介石猝不及防。他统治中国二十余年,党政军特大权集于一身,从未有人敢于公开挑战他的意志。
但李宗仁不仅违背了他的意愿,还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上舞台。孙科的落败使蒋介石备感屈辱。他惯用的“银弹”策略:
以金钱收买人心,但是这一次却未能奏效。
蒋介石的愤怒迅速转化为行动。他深知李宗仁与白崇禧的联盟牢不可破。早在1927年8月,李宗仁、白崇禧曾联合何应钦迫使蒋介石下野。这段往事虽已过去二十余年,却始终是蒋介石心中的隐忧。
为防止历史重演,他决定分化二人,将他们分开掌控。
他首先将白崇禧从国防部长的高位调离,任命何应钦接替这一职务,同时将白崇禧外放至武汉,出任华中“剿总”总司令。这一调动表面上是军事调整,实际上是蒋介石削弱桂系影响的第一步。
白崇禧清楚蒋介石的用意。他表面上接受任命,却并未立即赴任,而是提出一系列条件,试图为自己的去留争取主动。
而白崇禧心中最大的底气,就是蒋介石必须要重用他的军事才能。
1947年11月10日,蒋介石在南京黄埔路官邸召见白崇禧,向他提及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解放军已进入大别山区,将会威胁中原局势。
而蒋介石委托白崇禧在九江设立国防部长指挥所,负责指挥中原军事,保卫南京这一政治中心。这是国防部成立以来,蒋介石首次授予白崇禧实际的军事指挥权。白崇禧对此欣然应允。他迅速在九江设立指挥所,不久后将指挥所迁至武汉。
在武汉的几个月中,白崇禧根据局势总结出一套战略思路:“守江必守淮”。
他认为,保卫长江的关键在于守住淮河,这一经验在历史上多次被验证。
为确保这一方针得以贯彻,他向蒋介石提出三项建议:
第一,中原地区应设立单一战区,以便集中兵力并灵活调动。
第二,华中“剿总”总部应设在蚌埠,以便靠近南京获取补给和支持。
第三,采取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将中原军队部署于江淮之间的山谷和河流地带,完成守淮守江的任务。
但是蒋介石并未采纳这些建议,他坚持在徐州另设“剿总”,任命刘峙负责指挥,华中“剿总”仅负责长江上游的军事事务,总部定在汉口。
白崇禧认为,这种分割部署将削弱中原的整体军力,日后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他对此深感不满,却无法改变蒋介石的决定。6月6日,白崇禧在南京大悲巷雍园1号与李宗仁、程思远共进午餐。饭后,他悄然前往上海。他刚从何浩若手中购置了一幢位于虹口的房产,表示除非蒋介石接受他的条件,否则他不愿返回南京赴任。
白崇禧避走上海后,蒋介石就非常急于让他就任华中“剿总”。
他首先派吴忠信前往上海劝说,吴忠信试图说服白崇禧接受任命,却未能成功,只得返回南京。几天后,蒋介石改派白崇禧和李宗仁的老搭档黄绍竑出面。
黄绍竑从他在上海霞飞路1105号的公馆致电白崇禧,表示有要事商谈。白崇禧起初怀疑黄绍竑是蒋介石的说客,语气冷淡地回应:
“你是那个人派来的吗?那我们没什么好谈的。”
黄绍竑却表示,他虽受蒋之命而来,所谈之事对白崇禧极为有利。白崇禧听后改变态度,立即前往黄绍竑的公馆。
在黄绍竑的客厅内,一场关键对话展开。黄绍竑开门见山,问白崇禧在南京两年的生活如何。白崇禧坦言,陈诚在旁掣肘,他难以施展抱负。黄绍竑进一步指出,战局已不可挽回,白崇禧继续为蒋效力不过是徒劳。他以“小诸葛”自比诸葛亮的典故揶揄白崇禧,叹其未能看清形势,白崇禧一时无言以对。
黄绍竑继续分析:
白崇禧在南京两年如笼中之鸟,受制于人,如今蒋介石放手让他赴武汉,正是摆脱束缚、重获自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李宗仁现为副总统,若蒋介石退位,白崇禧在武汉将有更大作为。这番话点醒了白崇禧。
他频频擦拭额头,似在消化这些见解,最终决定返回南京。
他对黄绍竑说:
“你先回去报告蒋介石,我这两天就回来。”
两天后,白崇禧返回南京,随后赴武汉就任。他的妥协,其实是对未来的一场筹谋。
在赴武汉前,白崇禧向蒋介石提出两项建议,他建议蒋派李宗仁定期约见政界人士,听取改革意见,并安排李宗仁全国视察,宣扬中央政策。蒋介石表面应允,却因忌惮李宗仁的“民主改革”主张,未予实施。
而白崇禧抵达武汉后,将华中“剿总”总部设在三元里。他着手组建团队,试图巩固桂系势力。他委托何浩若担任“剿总”秘书长,以争取美国援助。
何浩若当时担任敌伪产业管理局长,职位优越,不愿前往。他建议白崇禧带一名黄埔系学生赴武汉,以安蒋介石之心。他推荐袁守谦,称袁守谦在助程思远竞选受挫后闭门谢客,定会应允。白崇禧采纳建议,邀袁守谦同行。
袁最终赴武汉,担任“剿总”政务委员会秘书长。
袁守谦作为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被白崇禧任命为秘书长,显然有利于白崇禧和蒋介石资金的关系调和。
在接下来的部队组建中,白崇禧指挥的部队包括黄维兵团、宋希濂兵团、张淦兵团和张轸兵团。其中,张淦兵团下辖第七军、第四十六军、第四十八军,是桂系的基本力量。
而其余兵团多属蒋介石嫡系,白崇禧难以完全掌控。
此时,国民党内部除白崇禧集团外,还有东北的卫立煌集团、平津的傅作义集团、西北的胡宗南集团和徐州的杜聿明集团。
此时,这些国民党的军事集团皆被解放军包围,补给艰难,处境孤立。唯有白崇禧依托李宗仁在南京的地位和两广后方,拥有较大回旋余地。
于是他指示黄绍竑联络广东省主席宋子文,意在巩固后方,为桂系谋求更大空间。
但是白崇禧就任后,国民党在全国的军事局势迅速恶化。
1948年9月,解放军解放济南,随即发动辽沈战役。10月,锦州失守,卫立煌集团陷入绝境。国防部长何应钦召集参谋总长顾祝同、次长刘斐、第二厅长郭汝槐等人开会,决定采纳白崇禧早前提出的“守江必守淮”方针,提议白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
10月23日,郭汝槐飞往北平向蒋介石汇报。蒋介石表示同意,称白可“统一指挥下去”。
10月24日,国防部以电报下达指令。
10月30日,白崇禧从汉口飞抵南京,参加何应钦在国防部召开的会议。
他最初答应统一指挥中原军事。
但在次日第二次会议上,他却改变主意,他指出,徐州“剿总”兵力沿陇海线平铺,部署失当,已无调整可能。他不愿接手这一局面,一开始,蒋介石怀疑李宗仁从中影响,遂召沈醉密谋暗杀李宗仁,这也导致了蒋介石和桂系双方的信任进一步崩塌。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动淮海战役。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在徐州东面的碾庄地区被华东野战军覆灭。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蒋介石命令白崇禧调黄维兵团22万人驰援,接应杜聿明集团南撤。
除开了黄维兵团的十二万人以外,宋希濂兵团和张淦兵团也还有十几万人,一旦投入战场,对于中原野战军而言,是巨大的压力。
但白崇禧认为,杜聿明集团过于突出,后方无纵深配备,救援风险极高,而黄维兵团东进途中被围于双堆集,杜聿明突围时被困永城。
蒋介石要求两部“死守待援”。
对于蒋介石的这个命令,白崇禧批评此为“螳螂战术”,认为被围部队寸步难移,毫无胜算,他拒绝全面指挥,仅同意黄维兵团行动,保留桂系实力。
无疑,白崇禧摆了蒋介石一道。
早在1948年11月初,白崇禧就决定采取行动,釜底抽薪。
他对自己心腹作战处长覃戈鸣说:
“他们快完了,我们应该和他们分家。”
但国民党已经十分腐化,分家必须另组新党,而白崇禧却找不到合适的人物帮他组织新党,他无奈长叹:“广西不出政治人才!
虽然在政治上白崇禧不知如何对付蒋介石,但在军事上,他依然有办法应对。对蒋介石急调往徐州的部队,白崇禧一律采取拖延战术,认为“时间就是胜利”,蒋介石拖不起。
蒋介石愤怒地大骂白崇禧不服从命令,白崇禧则悠悠地回应:
“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
双方经过数十次交锋,蒋介石气得满脸通红,他把话筒使劲一摔,宁波话脱口而出:
“娘希匹!”
白崇禧心中暗自得意,自言自语道: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12月17日清晨,白崇禧突然造访宋希濂,开诚布公地说:
“荫国兄,黄维兵团被歼灭,局势更加恶劣。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与中共和谈来争取时间,但这必须请蒋先生暂时避一下。现华中地区属黄埔系的部队,大部分掌握在仁兄手上,仁兄如果能与陈明仁、李默庵、霍彰等商议一番,然后由你领衔电蒋先生力陈不能再战的理由,我想蒋先生一定会重视你们的意见。”
宋希濂意识到白崇禧的这招非常厉害,于是以自己是蒋介石的学生和部属为由推脱,表示要好好考虑,并在当夜悄然离开武汉赴沙市,以防白崇禧对他采取激烈行动。
黄维兵团被围后,蒋介石召宋希濂至南京,指示其率兵团东调救援。宋希濂返回汉口向白崇禧汇报。
白崇禧极力反对。他指出,蒋介石作战缺乏集中兵力原则,战线过长,易被解放军击破。他对宋希濂说,当前军心涣散,应争取时间整顿,而非增兵牺牲。
而蒋介石随后还要求调华中第二十军东援。白崇禧坚决拒绝,顾祝同出面调解,白崇禧勉强同意,蒋介石又要求调第二军,白崇禧以辞职相威胁。双方关系至此濒临破裂。
白崇禧的坚持,既是对蒋策略的失望,也是对桂系利益的守护,他依托李宗仁与两广后方,试图在乱局中谋求生机。
虽然蒋介石最后还是调走了两个军,可是,宋希濂兵团和张淦兵团的绝大部分力量都留在了华中,被白崇禧用“加强武汉防御”作为理由挡了回去,也是因此,在淮海战役的过程中,国民党的总兵力只是达到了八十万而没有将近百万。
也是在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失利后,白崇禧等人逼迫蒋介石下台,也是因为这件事情,白崇禧阻挠部队前去参加淮海战役,也被人认为是他故意逼迫蒋介石下台。
但白崇禧究竟是守住武汉,还是故意刁难蒋介石,那可能就只有白崇禧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