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硕望 通讯员 王力 何震

破局“三多三难”:从“厂区孤岛”到“治理共同体”

云溪区安居园社区建设于2002年6月,是原国有企业巴陵石化公司所辖。2020年12月随“三供一业”移交由云溪街道正式接管。2021年8月份,安居市场片区随区划调整划入社区管理,后成立安居园社区居委会。社区占地面积约30万㎡,总建筑面积约34万㎡,规划为春、夏、秋、冬、竹、菊6个苑片,目前共有居民楼栋84栋,住户2442户,常住居民7400多人,离退休居民约2800人,其中巴陵石化公司的退休职工居多。

安居园社区作为原巴陵石化公司移交的老旧小区,长期面临“离退休居民多、矛盾纠纷多、遗留问题多”的治理困境。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凝聚治理新合力,变“社区独奏”为“多元共治”,将国企移交的“阵痛期”转化为基层治理创新的“机遇期”,通过“群英断是非”工作法与多元共治机制的结合,逐步打破厂地居民间的心理隔阂。

为破除基层治理难题,安居园社区立足实际,推动基层治理变“一方独角戏”为“大家一起干”,大力推行“群英断是非”工作法,并探索其与三长制、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相结合的新路径。通过居民自荐、群众推荐、民主推选等方式,吸收一批党员代表、退休职工、青年志愿者、行业专家等组建“群英”,17名“群英”被纳入“群英库”,成为居民自治的中坚力量。

南门开通工程中,社区通过党员牵头、居民代表协商、专业团队论证的“三方联动”模式,化解了长达20年的争议,既解决了消防隐患,也通过施工效率的提升赢得居民信任。

这一案例,凸显了党建引领下“厂地共议”的实践价值:通过赋权居民参与决策,将“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转化为“自下而上”的自治共识,推动厂地文化从“物理融合”迈向“情感融合”。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治理创新: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

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出发,安居园社区通过以下路径重构治理生态:

多元主体协同:吸纳党员、退休职工、行业专家等组建“群英库”,形成“居民自荐+民主推选”的自治中坚力量。推行“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通过机关干部下沉、社会组织联动实现资源整合,打造议事新平台,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出诊”。

将“群英亭”“群英议事会”等着力打造成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智慧力量、回应群众关切的平台,对矛盾纠纷、环境改造、公共设施完善等重大事项共同协商研究解决。

坚持“不为群英设门槛”“群众是非群众断”的工作思路,运用群言群语将矛盾化解在小、化解在早,成功调处了加装电梯、物业砍树、宠物犬意外伤人等矛盾纠纷32起。让大事小情在“议”中得到解决,邻里关系在“议”中走向和谐,极大地提高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需求导向的服务闭环: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拓展居民新期盼,变“需求热点”为“服务焦点”。聚焦“一老一小”,开展“银龄互助”“防溺水巡查”等项目,并引入社会慈善资源。通过“全网格”精准摸排需求,分层分类服务是破解老旧小区服务碎片化的关键。

以“一老一小”为服务重点,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及社会慈善资源等多元力量,组建低龄长者关爱志愿者队伍,策划实施“爱在楼栋 友邻相伴”敬老服务项目,推动形成银龄互助、邻里和谐的新局面;联合开展“消防安全进校园”“学雷锋正青春”“防溺水宣传巡查”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心、用情、用力托起“朝夕”美好。

文化认同重构:通过民乐、合唱等文艺队伍吸纳800余名地方居民,以文化活动消弭厂地隔阂,以“亲邻墙”等文化共建增强社区归属感,全面加强厂地文化活动的交流和共建。

社区挖掘培养10余名文化带头人,成立了民乐、合唱、形体、舞蹈、太极、球类等多支文化艺术队伍,吸纳周边地方居民群体800余人,实现“银龄”文艺爱好者老有所乐,增强移交社区居民归属感,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



典型案例中的治理智慧:从“矛盾化解”到“共建共享”

南门开通:安居园小区属于封闭式的老旧小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原设计的一个通道(北门)已不能满足现有居民的出行需求,且消防车不便进出,加上安居大道和岳化大道交通通行压力大,每天都有早中晚高峰,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2022年,区人大代表陈玲提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安居园社区秋苑或冬苑的围墙上新建一道门(南门)。当这一建议在社区传开,部分老居民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当时施工刚起步,就因和周边居民、小区居民的矛盾冲突,被迫搁置,这一放,就是漫长的20多年。

为解开居民们的心结,街道、社区通过“群英断是非”工作法积极协调,联合修缮工程队共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细致调研和专业考证,达成居民认可的方案。同时提高施工效率,把原来需要两三个月的工期缩短至一个半月的时间。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劝说与真诚交流,原本固执的老同志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态度慢慢转变。从最初的不支持、不理解,到后来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南门的建设,居民们的观念实现了180度大转弯。

南门开通后,为社区开辟了一条消防通道,极大缓解了安居园的交通压力,孩子们放学过条马路就能到家,居民们就诊走条直路就到医院,大幅提升了小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电梯加装:利益博弈中的协商艺术。面对低层住户的反对,社区引入退休法官、政协委员等“第三方力量”,从法律与政策层面平衡利益,最终通过分层分摊费用方案达成共识。这一过程体现了“法治+德治”的融合。

如今,走进安居园小区竹苑,电梯“一键直达”,老年居民们下楼锻炼身体、围坐纳凉,十分惬意。两年前,原本加装电梯这项“便民工程”却成为3号楼邻里间矛盾的“导火索”。

2022年,安居园社区根据老年人实际迫切需求,决定启动电梯加装工程。在前期征求意见时,大部分居民称赞加装电梯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但低层不少住户却极力反对,认为加装电梯不仅会影响通风与采光,使用不上还得平摊费用。

居民意见、分歧多,一时间陷入僵局,成为了推进电梯加装工作中的“难点”“堵点”。街道、社区迅速启动“群英断是非”工作法,召集居民代表、小区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孙大爷、退休法官周先生、政协委员吴女士、物业代表等参与“群英断是非”协商会,共同调处难题。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老党员挺身而出,耐心劝解居民,稳定大家情绪;退休法官从法律角度出发,参考其他小区成功案例为大家解读相关规定;政协委员提出分层分摊费用的方案。经过多次面对面的沟通、协商,居民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低层住户开始理解高层住户的难处,愿意在费用分摊和其他方面做出让步。

最终,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采用新的分层分摊方案,同时优化电梯安装位置,确保尽量减少对低层住户采光和噪音的影响。

停车难:空间重构中的资源盘活。拆除废弃公交站台改建停车场,不仅缓解了停车压力,更通过“空间功能重置”激活了闲置资源。苏州黄桥街道通过清理管道井杂物消除安全隐患的做法,同样体现了“空间治理”在老旧小区中的重要性。

随着南门的顺利开设,车流量剧增,小区停车难现象却日益凸显,各式车辆进进出出,居民自家停车都难找到车位。为此,安居园社区召开“群英议事会”,就如何合理选址新建停车场,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进行热烈讨论,“群英”陈昌志提出的点子最终得到了一致认同:拆除冬苑泵房旁健身器材,腾出空地新建停车场,治堵保畅。

与此同时,安居园社区进一步盘活资源。小区幼儿园附近有两处公交站台,是巴陵石化公司以前设立的班车停靠点。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小区内乘坐班车的厂职工数量寥寥无几,其中1处公交站台早已废弃。

“群英”们提议:拆除2处旧公交站台后新建停车场,班车可以停靠在老年活动室门口,大巴车调头也更加方便。这样不仅能缓解停车压力,幼儿园孩子上下学时段也能减少拥堵问题与安全隐患,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最终,安居园社区协调巴陵公司拆除了两个候车点和建设器材,在磅房、冬苑、竹苑片区共新增了近200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压力。

以“群英断是非”工作法为依托,安居园社区顺利完成了小区六个苑片安装摩托车充电桩、老年活动室漏水改造、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民生实事,逐步形成“居民当家、小区自治”的共治共享氛围。



启示与展望:基层治理的“安居园样本”

安居园社区的实践为厂地融合提供了三点启示:

党建引领需“软硬兼施”:要有“红色引擎”统筹资源,也要有通过文化活动软化厂地边界。

自治机制需“赋权赋能”:居民议事平台需配套专业支持,提供专业的治理培训,可提升群众协商能力。

服务供给需“动态适配”:针对老龄化、停车难等动态需求,可借鉴“15分钟便民服务圈”模式,构建即时响应的服务网络。

未来,云溪街道安居园社区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治理”与“跨区域联动”,引入“群众点单—党委派单—联盟接单”的闭环机制,推动厂地融合从“物理整合”迈向“智慧共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