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金山区朱泾镇街头,生鲜店铺的货架整齐码放在彩线划定的区域内,商户推车与居民电动车在蓝线停车位中秩序井然。
这幅“烟火气与文明味”交织的画卷,背后是这座沪郊小镇以党建引领破解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通过空间重塑、法治赋能与共治升级,朱泾镇正将治理的“痛点”转化为发展的“亮点”。
空间重塑激活自治基因
清晨5点的公园路,生鲜店主李师傅将一筐筐蔬菜码放在彩线划定的区域内。这条曾因跨门经营年均投诉40余次的街区,如今成为商户自治的样板。2025年初,朱泾镇第三综合网格启动空间改造工程,用四色标线重构街道秩序——彩线规范经营边界,红黄线限定货物堆放区域和清运时段,蓝线拓展非机动车停放空间。
变化始于一场议事会,“我们提议把货架限高从1米放宽到1.2米,这样既能展示商品又不挡路。还有高峰限定时段货物摆放可延至红色标线。”商户建议被纳入最终方案,商户对网格员的相互信任也在此时达到一致。与此同时,西林街区党支部牵头成立“汇泾彩商户协商共治联盟”,10家核心商户带头签订《自律公约》,承诺“跨门不越线、堆物不超量、噪声不过夜”。
配套的“晨间错峰执法”让规则落地。6点至8点高峰时段,城管、市场监管、环卫三部门联合巡查。今年3月,秀州街口烧烤摊多次违规,多部门联动执法:城管暂扣货架、市场监管核查资质、环卫清理油污。摊主最终选择迁入合规点位,“以前打游击每天提心吊胆,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反而客流更稳定。”
试点已经显现的成效是跨门经营投诉量的下降和执法成本、街区保洁成本的降低。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治理关系的重塑——商户从“躲执法”变为“问规则”。“现在开店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货箱是否越线,我们还会在群里拍照打卡。”公园路一家炒货店老板笑着说。
法治力量浇灌规则土壤
在第二综合网格的“法治会客厅”,一场物业费纠纷调解会正改写治理逻辑。某商铺因拒缴物业费被投诉,法官联合司法所现场普法:“物业服务瑕疵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拒缴费可能影响征信。”三天后,6家观望商户主动补缴欠款,当天旁听的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小沈感慨:“这比发100份催缴通知都管用!”
这场“网格微法庭”是第二综合网格“法护安居”项目的关键场景。镇平安办联合司法所梳理商圈三年12345工单,发现商铺纠纷集中在油烟排放、违章搭建等几大问题。律师团队据此编制《法治礼包》,为新开业商户划定法律红线。
某小区因车位分配不公引发矛盾,“法治体检”邀请律师团队进驻业委会后,推动新规明确“首辆车业主优先”原则,并设置访客临时车位。“规则透明了,抢车位的冲突自然消失。”物业经理翻着新修订的管理手册说道。
“过去总觉得法律是‘事后找麻烦’,现在明白是‘事前避风险’。”新开业餐饮店主小张指着台板下压着的“避雷贴士”说。“这份贴士里罗列了日常经营的‘红线’,照着指南做就能合规,省心!”
朱泾镇党委副书记金慧奕表示,全镇通过“三张清单”推动治理资源下沉网格。今年3月以来已梳理第一批入格事项12件、年度重点任务清单25项、年度实事项目32项,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跨部门难题6件。
共治生态催生发展动能
4月的西林街区党群服务站内,商户代表、青年创业者和网格员正为早市升级激烈讨论。“同类商品统一定价区间,既能避免恶性竞争,也能提升整体品质”“用线上积分绑定消费,把早市变成引流入口”……这场头脑风暴催生了三大创新:业态分区(寻求生鲜、干货、熟食品类上的差异化经营)、流量再造(拍摄短视频打造“网红早市”)、信用共建(商户签署统一定价《公平经营承诺书》),10多条建议被写入《早市外摆提升行动计划》。
共治逻辑在社区同样生根发芽。目前,全镇30个村居正依托“网格有约·有话大家说”机制,将民意诉求转化为治理实绩,临源居民区采纳快递小哥建议,将废弃绿地改造为“百草园”。中医门诊部指导种植薄荷、艾草等驱蚊草药,青创联企业家设计景观步道,居民认领“一米菜园”包干养护。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网红打卡点,周末常有亲子家庭来上“草药科普课”。
更喜人的转变在于治理角色的重新定义。公园路商户李冬冬成为“划线监理”,每日清晨巡查货架是否越线;西林街党员组成的“巷管家”志愿队,已累计发现并化解井盖破损、飞线充电等隐患47起。公园路商户李冬冬成为“划线监理”,每日清晨巡查货架是否越线;西林街区党员组成“巷管家”志愿队,用脚步丈量街巷,化隐患于微末。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正是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的朱泾答案:“治理不是对抗,而是共识的凝聚。机制上墙不如落地生根,群众满意才是唯一标准。”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的这句话,诠释了全镇5个综合网格“一格一策”的精髓。
这座沪郊小镇用生动的治理实践诠释最好的秩序,永远生长在规则敬畏与民意尊重的土壤之中。
原标题:《党建引领绘就治理新图景,沪郊朱泾解锁"烟火与秩序"共融密码》
栏目主编:徐晶卉
来源:作者:文汇报 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