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和路第一居民区里,提到朱晓东的名字,居民们总是会说:“有晓东在,我们心里很踏实。”在居民眼中,他不仅是一名居民区综治干部,更是大家心中名副其实的“法治带头人”。

架起“连心桥”

让调解工作有温度

作为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里的“法治带头人”,朱晓东对自己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国和路第一居民区建成于9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面对老旧小区所特有的高频矛盾,朱晓东总是有自己的一套调解方法。耐心倾听——换位思考——情感疏导——提出方案,是朱晓东摸索出来的“调解攻略”,在这套“攻略”的加持下,朱晓东的调解工作变得更加顺畅,社区居民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不久前,一名独居老人因子女赡养问题找到朱晓东,老人情绪低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朱晓东在安抚好老人情绪后,立即联系到老人的子女。他化身“倾听者”与“传声筒”,通过分别谈话,一方面动之以情,以情为“线”缝合亲情裂缝。子女要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父母也要体谅子女生活艰辛。另一方面晓之以理,以法为“纲”进行释法明理。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基本要求,更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并向子女释明了《民法典》相关法律规定。正是由于他坚持做到“有理言不厉、讲法语不刚”,注重说理细致、法律引用准确,使当事人心服口服,从而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巧破大难题

做社区治理“尖子生”

国和路第一居民区作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也曾有治理难题。朱晓东刚到居民区时,国和路610弄小区已经五年没有业委会了,导致物业管理得不到有效监督,特殊时期受到极大冲击。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朱晓东认为组建业委会是当务之急,但因小区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基础薄弱,居民参与意愿不强,给组建业委会带来阻力。于是,他将他的“调解小技巧”运用到了社区治理“大难题”的解答上。


他找到了小区自治团队“大拇指”文明宣导队成员代表——冯老伯。冯老伯在居民区和志愿者队伍中颇有声望,但冯老伯觉得自己年龄较大,且业委会工作繁琐,于是婉拒了他。朱晓东先是带冯老伯查看小区现状,看到小区公共设施年久失修,公共绿地杂草丛生,新能源车无处充电等情况,冯老伯深受触动。于是朱晓东乘胜追击,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向冯老伯分析业委会的权利与义务,既是为小区做贡献,同时也能保障业主权益。终于,冯老伯同意参加业委会的竞选。


在朱晓东的推动下,这个 停摆五年的业委会又重新组建起来 。新业委会成立后,积极为社区居民谋福祉,居民区的环境变好了,社区安全更有保障了,居民生活质量也更高了,一系列的改变让居民区在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申报中脱颖而出,成为老旧社区的治理典范。

好Young “两人” 心得

在小区业委会规范化运行上,我觉得: 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 优先吸纳党员业主及社区内有声望的居民,增强公信力与执行力。 二是法治护航不可或缺, 积极发挥业委会法律顾问作用,重大决策前咨询法律顾问,避免因程序瑕疵引发法律纠纷。定期组织业委会成员培训,提升履职能力。 三是透明沟通最是关键。 通过微信群、公告栏定期发布公开业委会决议、财务明细,减少业主误解与猜疑。涉及公共收益或大额支出时,提前召开业主听证会。


(文中出现的社区居民均为化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