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7月27日,“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这也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

上海站的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M+联合主办。此前,该展览由M+主办并于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在香港首展。


贝聿铭肖像,摄于刚获选设计马萨诸塞州多切斯特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之时,1965年。© John Loengard/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Shutterstock

传奇建筑师贝聿铭(I. M. Pei,1917–2019)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也是上世纪至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美藉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这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建筑类奖项。从业七十年间,他主持的建筑项目横跨辽阔地域,广受瞩目,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现代化改造计划、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地标性项目,奠定了贝聿铭在建筑史与当代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次“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在上海的展览将重访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他曾在这方土地上学习与成长。

贝聿铭出生于广州,1918年移居香港。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这段经历成为年青的贝聿铭接触现代建筑的契机。


贝氏家族于上海福开森路(现武康路)贝祖诒住宅(属中国银行所有)的花园中合照,后排:贝聿铭(左三)、贝祖诒(左六),坐者:贝聿铭祖父贝理泰(左五),1935年。©版权所有,由贝洽提供

彼时,贝聿铭时常往返于苏州和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园建筑与国际大都会现代景观之间。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间体验为他带来启发,令他致力于在跨文化和现代环境中探索和演绎地方性和历史原型。

2006年建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选择了园林的建筑形式,他把传统和创新融合地更加大胆而巧妙。


苏州博物馆(2000–2006)大厅框起了花园中的石景等主要景观,苏州,2021年。摄影:田方方。M+委约拍摄,2021年。© 田方方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将呈现逾400件展品,包含来自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亮相。

展览分为六大主题,近距离探索贝聿铭的生活和工作。这些主题不但充分展示贝聿铭独特的建筑手法,更将其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其中,“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展示贝氏成长和修读建筑学的经历,为他日后能够挥洒自如地融会不同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奠定坚实的基础。“地产和城市再开发”揭示贝聿铭任职于纽约房地产商韦伯奈普公司这段鲜为人知的事业经历,以及1960年代他在美国及后来在美国以外地区,参与的综合用途规划、住宅和都市活化项目。“艺术与公共建筑”聚焦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以及他与亨利・摩尔和赵无极等艺术家的紧密合作。这一部分展现了他认为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艺术与建筑之间展开对话的重要性,足见他对当代艺术的深厚情感。


贝聿铭及赵无极于巴黎杜乐丽花园,约1990年。摄影:马克·吕布。©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诞生在流动的文化中。疏离没有沦为乡愁,反而助力他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和客户需求。谦逊、务实、睿智、给予,是他的人生色彩,也是他建筑的文化底色。”

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M+签署合作意向书后的首个共同项目,本次展览亦是“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重点节目。作为“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一部分,M+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6月19日共同主办一场公共讲座,邀请贝聿铭之子、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兼创始人、建筑师贝礼中和艺术家徐冰展开对话。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览现场预计到4月25日左右完成全部布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