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性别评论
Family and Gender Review
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协办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4辑
中美家庭社会学研究及其呈现
——兼与《婚姻与家庭杂志》(
JMF)对谈
马春华 本辑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228-4818-1
(后续文章会全文上线集刊数据库并在公号摘选发布,纸质书同步发售)
01.
内容简介|PART01
家庭变迁和性别秩序变动是当代社会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更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认识、发现和揭示其中的机制和规律是社会科学的职责所在,也是现实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期待和召唤。
从第14辑起,《家庭与性别评论》将采纳并刊出原创论文和原创学术成果,致力于融合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家庭研究,推动《家庭与性别评论》成为一本家庭社会学主导的多学科的家庭专业研究集刊,助力《家庭与性别评论》成为理解中国家庭这一复杂社会单元的核心学术平台。希望以此举促进家庭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激励理论创新和方法改进,支持学科人才培养,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以及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作为改版后的首次亮相,本辑以学术译介加对谈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我们从全球最权威的家庭社会学期刊《婚姻与家庭杂志》(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JMF) 2020年“十年回顾”专刊中选取了七篇文章进行了高质量译介,并邀请国内家庭社会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撰写原创性文章与之深入对谈。
02.
主编/本辑执行主编简介|PART02
马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家庭社会学和家庭政策。
03.
目录|PART03
中美百年家庭社会学研究及其呈现(代序)马春华
对谈一
同居与婚姻:伴侣关系形成模式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莎伦·萨斯勒、丹尼尔·T.利希特
2010年以来中国未婚同居的研究:回顾与评论 张亮
对谈二
变化程度:对婚姻去制度化理论的评估 安德鲁·J.切尔林
去制度化还是站在十字路口?——中美婚姻变迁研究述评 刘汶蓉
对谈三
离婚、再婚和继亲家庭:十年回顾 凯莉·雷利、梅根·M.斯威尼
离婚、再婚和继亲家庭近来的研究趋势——评
JMF
《离婚、再婚和继亲家庭:十年回顾 》 张春泥
对谈四
社会和家庭情境下的为人父母之路:在2020年的十年回顾 卡伦·本杰明·古佐、萨拉·R.海福德
中国情境下的为人父母之路:更多的选择与挑战 马春华
对谈五
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工作与家庭 莫林·佩里-詹金斯、娜奥米·格斯特尔
大变局下的工作与家庭——共同的关切与中国经验 杨可
对谈六
家庭政策与当代复杂家庭:十年回顾及对未来十年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启示 劳伦斯·M.伯杰、玛西娅·J.卡尔森
中国家庭政策的发展与挑战——兼与
JMF
《家庭政策与当代复杂家庭:十年回顾及对未来十年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启示》对谈 钟晓慧、李鹤然
对谈七
关于家庭的性别、女性主义和交叉性视角:十年回顾 艾普里尔·L.费乌-德莫、凯瑟琳·R.艾伦
性别视角下的家庭:2010年以来国内家庭研究的范式分化 吴小英
04.
编委会简介|PART04
《家庭与性别评论》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郑丹丹
编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王 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计迎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石金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刘汶蓉(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许 琪(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吴 帆(南开大学社会学院)
吴小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张丽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张春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杨 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杨菊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
肖索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宓瑞新(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
杭苏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施芸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郑丹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钟晓慧(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05.
征稿启事|PART05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6辑):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经验研究与理论探索》(2027年)
《家庭与性别评论》集刊从2008年~2024年共出版了13辑,集中邀请权威学者对该领域进行全面综述和对所选篇目的评价介绍。从2025年的第14辑开始,继续保持以年刊形式出版,改为全部为原创论文,选题和稿件选择坚持“专题、前沿、权威”。
本集刊采用主编和轮值主编模式。2027年将要出版的第16辑的轮值主编为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丹丹教授(第15辑已组稿完毕)。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中国家庭正经历独特的现代化转型:从传统儒家伦理到个体化浪潮的碰撞,从独生子女政策到三孩生育支持的变迁,从城乡二元结构到数字技术渗透的冲击,家庭形态、功能与关系面临深刻重构。为深入解析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路径、机制与挑战,推动本土理论创新与政策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评论》编委会和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拟围绕“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经验研究与理论探索”主题开展第16辑的学术征稿,诚邀海内外学者和相关领域研究生共同参与。
一、征稿背景与意义
中国式家庭现代化是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核心维度,其特殊性体现在: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孝道文化、代际互助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政策驱动的转型:生育政策调整、乡村振兴、“双减”教育等国家治理工具对家庭的重塑
技术革命的渗透:社交媒体、智能设备与平台经济对家庭互动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全球本土化交织:跨国流动、消费主义与本土家庭伦理的复杂互动
本次征稿旨在构建扎根中国经验的理论框架,为全球家庭研究贡献东方智慧。
二、征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理论建构
中国式家庭现代化的内涵、阶段性与指标体系研究
儒家家庭主义与西方个体化理论的对话与批判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与当代中国实践的结合路径
政策与制度分析
三孩政策、“双减”教育等家庭支持政策的效果评估
城乡户籍制度、住房政策对家庭代际资源传递的影响
家庭视角下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
文化变迁与代际关系
“躺平”“鸡娃”现象背后的代际价值观冲突
农村留守家庭、城市“老漂族”的跨代照料模式
婚恋观念变革(不婚化、迟婚化)的社会动力机制
技术与家庭革命
短视频平台、虚拟社交对亲子关系的重构
算法推荐下的家庭消费行为与性别角色分化
智能家居技术对隐私边界与权力关系的挑战
比较视野与中国经验
东亚家庭模式(中日韩)现代化路径的异同
中国家庭韧性在疫情、经济波动中的独特表现
家庭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联性探索
三、投稿要求
1. 研究类型: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定量/定性)、政策分析、跨学科研究。
2. 内容规范:需突出中国情境,强调经验材料与理论创新的结合。
3. 格式要求:中英文稿件均可,字数8000~15000字,符合学术规范(参考APA/GB格式)。
4. 原创声明:未公开发表,严禁学术不端行为。
四、重要日期
第16辑征稿截稿时间:2026年6月30日。
五、投稿方式
请将稿件以“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6辑)+单位+第一作者姓名”命名,发送至邮箱:marriage_family@126.com。
六、其他说明
特别鼓励青年学者及学生投稿,优秀论文将获得资深评议老师给予的详细修改意见。
《家庭与性别评论》从2025年第14辑开始收入于集刊全文数据库。优秀论文推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选摘。
拟于2025年7月举办相同主题的线下/线上学术研讨会,欢迎相关作者申请参会,共同讨论。
期待您的真知灼见,共同书写中国家庭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策划:sy
编辑:dmz
审核:m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