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的绝唱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张国庆
西汉时期,临邛县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卓文君独坐在自家书房内,窗外的竹林随风轻摆,带来阵阵清风。她轻轻拨动着古琴的弦,优美的琴声随着风飘来荡去。卓文君不仅生得姿容秀丽,更兼具卓越的文学才能,深谙音律,她的琴艺更是名动一方。
正当她沉浸在琴声中时,突然听闻家中来了贵宾。原来,是当地县令王吉邀请了一位名叫司马相如的才子前来访问。司马相如,一个同样以才华著称的男人,他的《子虚赋》更是让人传颂不已。当知道这位久闻大名的文人将来访问时,卓文君心中难抑激动与好奇。
司马相如 像(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藏)
司马相如的到来,被安排在家中举办的一场雅集中。卓文君准备以自己的才艺接待这位特殊的客人,她换上一身雅致的服饰,亲自调整琴弦,准备以最完美的状态迎接。然而,她心中也不免有些紧张,毕竟司马相如的名声之大,令她既期待又有些担忧。
在卓家的大厅中,宴会的场地被布置得既简朴又雅致。细致的绸带轻轻飘扬,暗香浮动。宾客们一一到齐,其中的主角司马相如,以其不凡的气质和从容的态度,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他的身影高大而稳健,一袭青色长袍更显儒雅风范。客人们被司马相如的堂堂仪表和潇洒风度所吸引。
宴会开始不久,王吉介绍完在场的宾客后,特意向司马相如提到了卓文君。他对司马相如说:“此乃我好友卓王孙之女,文君小姐不仅美貌,且才情出众。”话音刚落,便引来座下一片赞叹声。
随后,司马相如被邀请展示他的才艺。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缓缓走向场中的古琴,优雅地坐下。他的手指轻触琴弦,一段悠扬动人的旋律随即流淌出来,充盈着整个厅堂。音乐之中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不俗的才华,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卓文君在帘后静静聆听,听得如痴如醉,琴声如泉涌般流入她的心田,每一个音符都深深触动着她的内心,一下子就爱上了司马相如。她从屏风后帘出来,被这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所震撼,情不自禁地走向琴边,目光与司马相如相遇的一刹那,那一刻,两人的心仿佛被无形的线索牵引,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深情。
文君抚琴雕塑(蓬州闲士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司马相如的琴声选择了一种极富技巧性的“凤求凰”的旋律,每一个转折都流露出对卓文君美貌和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深切的爱意。卓文君感受到这份来自琴音的倾诉,她的脸颊因心动而泛起了红晕,眼中闪烁的光芒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这场琴挑,不仅是一场文人的游戏,更是两个心灵深处情感的碰撞,奏出了一曲动人的凤求凰。
那夜,卓府中张灯结彩的盛宴落下帷幕后,卓文君的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司马相如的琴音如泉水般涌入她的心底,勾起了她内心深处未曾平息的波澜。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的闺房里,将一层淡淡的银辉铺在地板上。卓文君走到窗前,仰望天空中明亮的月亮,她的心随着柔和的月光飘向了远处的司马相如。
她想起他琴声中的每一个细节,那种被音乐温柔包围的感觉让她既感动又无措。卓文君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在她内心涌动。她知道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那份平淡无波的生活,心中的渴望像潮水一般汹涌。
深夜无人时,卓文君作出了决定。她提笔疾书,写下一封留给父亲的信,信中只有简单几句:“女儿追寻真爱,愿父亲原谅。”写完后,她小心翼翼地将信放在桌上,换上一身方便行动的男装,轻轻地推开窗户,头也不回地跨了出去。
夜深人静,卓文君一步步走向她与司马相如约定的私奔之地。她的心跳加速,手掌微微出汗,但她没有放慢脚步,爱情的力量让她勇敢无比。当她看到司马相如在月光下等待她的身影时,她情难自禁地奔跑起来,直奔向他的怀抱。
司马相如接过卓文君的手,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只需这一刻足矣。他们携手并肩,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旅程。在那一夜,卓文君为了爱情,摒弃了一切,只带着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对司马相如深深的信任。
成都琴台路雕塑《凤求凰》 (冯荣光 摄,图源:成都日报)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后,来到了成都。然而,现实的生活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充满诗意。司马相如家境贫寒,但他却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琴也弹得好,而且还长得帅气,所以才能吸引到富家千金卓文君的青睐。由于与卓文君私奔,担心家人不接受,不敢往家返。二人面临的处境十分艰难,不得不面对种种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卓文君尽管习惯了优裕的生活,但为了爱情,她坚持与司马相如一同奋斗。
贫寒中,他们居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条件简陋,但卓文君并未有半点抱怨。相反,她努力适应这种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帮助司马相如打理家务。有时,她会在街头的小摊上售卖自制的绣品,以此来补贴家用。尽管生活艰辛,但只要与司马相如在一起,卓文君便感觉充满了力量和幸福。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经济的拮据和生活的磨难开始考验他们的爱情。温饱问题、生活的琐碎使得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卓文君尽力保持乐观,但内心的压力和疲惫不可避免地累积起来。她开始怀念在临邛的舒适生活,对于跟随司马相如此行是否正确,她的内心逐渐涌起了疑惑。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两人围坐在微弱的炉火旁,卓文君轻声对司马相如说:“无论多么艰难,我都愿意与你共度每一个寒冬,只愿你我之间的爱,如同这不灭的火,永远不息。”司马相如紧握着她的手,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他深知卓文君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多少,心中既有感激也有愧疚。
这段时日里,生活的苦与乐交织在一起,铸就了他们感情的深度与真挚。尽管外界环境严峻,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仍在细微处展现出温暖的光芒。
私奔到成都几个月后,二人迫于生活困境,又回到临邛,开了一间酒馆。卓文君一下从家财万贯的富家女变成了卖酒的小女人,司马相如更是忙里忙外担任跑堂工作。
文君当垆(余茂智 摄,图源:成都日报)
卓王孙知道自己的宝贝女儿居然抛头露面地去卖酒,女婿也给人呼来喝去的,感觉很没面子,所以“不得已”屈服了,他给了司马相如无数的钱财和仆人,司马相如拿了钱,回到成都买了田地和房子,过起了富人的生活。
日子流转,司马相如的才华终于得到了长安皇帝的认可,他被任命为官员,负责重要的文书工作。汉武帝下诏,征诏司马相如来长安。司马相如离开成都时,指着刚刚过了的桥对前来送行的卓文君说,不乘驷马之车,不复过此桥。后世遂将此桥命名为驷马桥。
成都驷马桥(蓬州闲士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成功和名利随之而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卓文君担心司马相如会变心,写下了《两地书》表达深情。司马相如被感动,最终接卓文君至长安,两人幸福生活在一起。起初,卓文君为丈夫的成就感到骄傲和高兴,但很快,她察觉到了司马相如变化的心意。
在长安做官,随着司马相如频繁参与宫廷的各种诗会和文学聚会,他开始晚归,甚至有时整夜不回家。每当询问他的去向,司马相如总是用公务繁忙作为解释。渐渐地,卓文君开始感觉到两人之间淡漠的气息。她内心充满疑虑,但每次都选择沉默,她害怕一句话不慎将两人的关系推向绝境。
一次偶然机会,卓文君在整理司马相如的书桌时发现了一封未封的信,信中写满了对另一女子的深情与赞美。原来司马相如在京城里做官,每日饮酒赋词,有佳人相伴,留恋这种灯红酒绿的生活时间久了,喜欢上了一个茂陵女子,有了纳妾的思想。
卓文君还看到了司马相如留给她的一封家书,信上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字。聪颖的卓文君一看便明白了。从一到万,偏偏没有亿。无亿便是无意。原来司马相如已对卓文君已无情意了。自那一刻,卓文君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她终于面对了事实——司马相如的心已经不在她身上。心中满是悲痛与绝望,但她没有立即发作,而是将那封信放回了原处。
几天后的一个雨夜,卓文君点燃了房间里每一支烛光,含泪写下一首凄美动人的《白头吟》。诗中表达了她对司马相如深刻的爱恋和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背叛时的坚决和自尊。她将这首诗放在案头,静静地等待司马相如归来。
风雨之夜,司马相如回到了家中,看到卓文君留下的诗篇,读罢无言,深感惭愧。司马相如看后《白头吟》,复苏了被佳人美酒麻醉已久的良心,幡然悔悟,不再纳妾,此身拥有文君,才是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他知道他失去了一个真正爱他的人,而这个人恰恰是他一生的挚爱。《白头吟》的独白,留下了卓文君最后的尊严和傲骨。
卓文君毕竟是个聪慧的女子,她在《白头吟》诗文中写道:“皑如山上雪,宛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她以决绝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暗示了司马相如的背叛行为。
司马相如读了《白头吟》后,深受震撼。他回想起与卓文君共度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悔恨。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被一时的欢愉所迷惑,而忘记了与卓文君之间的深厚感情。于是,他决定放弃对茂陵女子的迷恋,重新回到卓文君的身边。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图源:南充日报)
卓文君见司马相如回心转意,心中也充满了欣慰。她原谅了丈夫的过错,两人重新携手共度余生。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始终不离不弃。最终,他们实现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誓言,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司马相如也因为卓文君的陪伴和支持,在文学上取得了更高成就。他的辞赋作品流传千古,被后人誉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的才华和卓文君的智慧相互辉映,共同谱写了一段动人的爱情传奇。
来源:行脚成都
作者:张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