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汉滨区石堤小学的美术教室,一面挂满学生作品的彩虹墙便映入眼帘。褪色的木质画架、斑驳的调色盘与墙角堆成小山的绘本,无声诉说着一位美术教师25年的坚守。今天,让我们走进张雪老师,聆听她与孩子们的艺术故事。
课堂那点事儿:让每个孩子都能“玩”转画笔
2000年,张老师来到石堤小学,发现孩子们虽然见多识广,但真正喜欢画画的却没几个。如何提高学生美术课兴趣,她琢磨出“三步教学法”让孩子爱上美术课,即带学生实物实景观察、再用橡皮泥捏细节、最后动笔画。这种玩中学的方式让课堂炸开了锅,原本坐不住的男孩们都抢着当“自然观察员”。
她的工具箱里总装着各种“宝贝”:用酸奶盒做的调色盘、旧报纸改的画纸、小手当印章……“材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敢动手”,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在六一儿童节绘画展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正是用这些“宝物”,七手八脚地创作出长卷画:酸奶盒印的蘑菇房歪歪扭扭,小手印连成的彩虹桥跨过旧报纸剪贴的河流,连零食包装袋都被剪碎拼成了会发光的星星。当孩子们举着沾满颜料的小手欢呼时,张老师悄悄把他们的手印拓在展览标题旁——这抹稚嫩的色彩,比任何金奖都更珍贵。
带比赛的门道:从“瞎画”到“有套路”
2002年第一次带学生参加科幻画比赛,把学生的作品收上来后,孩子的作品缺少创意,质量不高。张老师带着学生把获奖作品拆解成“科技原理”和“生活场景”两部分,先看画面里藏着什么科学知识,再找这些知识怎么和日常生活“挂钩”。
孩子们发现,那些获奖作品总能把“基因编辑”“量子计算”这些科技知识,变成“会说话的蔬菜大棚”“能治病的纳米机器人”等。经过多番训练,孩子们创作热情一下被点燃:原本只会画“未来房子”的小美,画出了能净化空气的“生态摩天楼”;总把机器人画成方盒子的小宇,设计出会根据心情变换表情的“情绪管家”。孩子们开始主动观察生活,看见快递车会思考如何用新能源驱动,路过医院会琢磨怎样用智能设备减轻病人痛苦。这种思维转变让他们的作品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扎根现实生活。
二十多年来,她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绘画比赛,近百余件作品获得了省、市、区奖励,张老师也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
带徒弟的秘诀:把“干货”揉进日常
作为扎根一线25年的老教师,她毫不吝啬的将她经验传递给青年教师。她坚持“让青年教师先吃透教材再站上讲台”的原则,强调“教材是最好的教案”。在课堂指导中,她注重“慢工出细活”,通过反复试讲、复盘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炼教学语言,优化板书设计。要求青年教师对低年级用儿童化语言解读美术知识,将复杂技法转化为生活中的趣味比喻,倡导板书设计要像“导航图”,清晰呈现知识脉络与互动留白。
经过她的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多名青年教师成为学校骨干,多名青年教师课例在汉滨区优质课展示中获奖。这种扎根课堂的传承,正在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社团这点事儿:让画画变成“酷事儿”
张老师常年担任学校美术社团的指导老师,她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组织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美术社团蓬勃发展,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每周四的美术社团,张老师都要玩点新花样。在春季校园蔬菜开园节绘制了“二十四节气”百米长卷,把农耕文化同校园文化完美融合。组织学生“旧物改造”,制作抱枕,从画稿到立体成型作品,孩子们的艺术天赋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教美术就像种庄稼,得知道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施肥。每个孩子都是颗种子,咱当老师的,就得蹲在地头好好守着。”“画画不是为了当画家,是为了让孩子心里有光。”张老师如是说。
如今50岁的她,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每次课前准备当天的教学材料,依然像25年前那个刚入职的年轻教师。25年的坚守,她把最朴实的艺术教育理念传递给一届又一届学生。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一支支画笔,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教育者的精彩人生。(汉滨区石堤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