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1月24日,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原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榘,因消极怠战致使济南、泰安等落入敌手被枪决。



而此时的日军也因为占据了黄河天堑,开始从南北两个方向沿津浦路对徐州进行冲击,一旦打开徐州大门,内陆危矣。

为了挡住敌人的进攻趋势,国民党方面决定在临沂、滕县、台儿庄等地对日寇进行阻击。

然而大战在即,负责本次作战的李宗仁却犯了难,原因无他,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争斗颇多,导致他在作战中指挥的兵力明显不够。

面对这种情况,李宗仁无奈之下只能调集各方杂牌军进入战场。



没想到被各方势力百般看不起,日常又不怎么听指挥的军队竟然打出了相当不错的战绩,李宗仁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蒋桂矛盾下军队的艰难集结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开始在全国各地部署抗战势力。

几场大型会战过后,虽然总体上在对日作战中处于失利状态,但也基本上达成了初期作战目标。

事实上,在国民党方面组织的多场战斗中,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其军队内部有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其中,面对抗战各派系只是暂时放下成见,一致对外,但其实内部矛盾重重。

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部,蒋介石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势力的矛盾较为突出。



虽然表面上双方联手,实际上蒋介石对于桂系势力的发展,始终都没有放弃对其最大程度削弱的企图。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主动致电蒋介石,表示希望放弃成见携手抗日,蒋介石也比较热情地邀请李宗仁等人前往庐山商议抗日大计,随即还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双方矛盾得到缓和。

事实上以李宗仁和“小诸葛”白崇禧来看,蒋介石的意图很明显,不过是扛着抗日这杆大旗,光明正大地削弱和他对立的其他势力,其中当然也包括桂系。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全国设立6个战区长官的职位,其中有三个是他的嫡系,其余三个分别是第一战区程潜、第二战区阎锡山,以及第五战区李宗仁。

程潜的势力已经基本被瓦解,阎锡山将山西经营得固若金汤,而以李宗仁为代表的桂系还在不断吸拢周边势力,于是开战后蒋介石将其调出广西,接管了统辖地区包括山东全省,以及江苏安徽大部分地区的第五战区。

1937年12月,李宗仁走马上任第五战区司令,此时南京已经失守,敌人很快就会对徐州进行冲击,他要面对的是即将开始的大战和军队内部的一地鸡毛。



主要困难有两个,一是徐州周边无险可守,占据黄河天险之地的是山东军阀出身的韩复榘,这个人没什么底线,一味避战后撤,导致天堑失守;

二是第五战区现有参战部队和蒋介石即将调来的部队十分混乱,一时间难以驾驭,换句话说就是杂牌军太多。

第五战区下属的10个军20个师,共计16万的兵力中,只有汤恩伯部一支正规军。

其余的兵力主要是李宗仁带来的李品仙部和廖磊部,原西北地区的孙连仲部,张自忠第59军,庞炳勋部第2军团,川军邓锡侯、孙震为代表的第22集团军,韩复榘旧部孙桐萱第22集团军,原东北于学军第51集团军等。



光是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军队番号就让人眼前一花,其中几支队伍本身就互相有矛盾,军队整体素养低。

此外杂牌军中的绝大多数之前都参加过反蒋活动,一入编便受到中央军歧视,国民党政府方面也对其缺乏重视,缺衣少粮、装备待遇差都是常规操作,这也导致了他们根本不想听中央指挥,种种情况在战时状态下都是巨大隐患。

这种情况下,李宗仁想要短时间收服这些杂牌军,简直是难比登天。

可这一战不能输只能赢,不仅是为了桂系军更是为了全国人民,都有必须要赢的理由。那么他将如何收拢这些战斗力不强,又难以驾驭的杂牌军呢?

处理内部矛盾,李宗仁关键时刻见真章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按照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央军立场,除去正规军队,即便是如李宗仁这样势力较强的桂系军,也被叫做杂牌军。



再加上双方矛盾尖锐,如今能够维持表面和平,不过是因为要团结一致抗日的原因。

也正因如此,李宗仁十分理解中央对地方的排斥,对于其他队伍遭到排挤和欺负也能最大程度地感同身受。

所以他一来到第五战区意识到,这场战争能不能胜利,不是双方之间军事力量有差距,也不是日军士气一路高歌,而是能否调和各方矛盾,将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各地军队捏成一个团。

至于先解决哪方矛盾,他决定从战术出发,先排除重要战略点的隐患

首先他亲自去找了西北军出身的庞炳勋。庞炳勋资历老能力强,在军界因善于避重就轻保存实力而闻名,这场战争中负责把守的是关键节点临沂。



庞炳勋

李宗仁见到庞炳勋后,没有摆出长官的架子,反而是开始和庞炳勋推心置腹地说起了家常,期间还很自然地称呼庞为“老哥”,在取得庞炳勋的一定好感后,立即将好感加剧,抛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诚意——自掏腰包为西北军增加装备

李宗仁找到庞炳勋之前,了解到当时庞炳勋还受了个委屈,他原有的5个团兵力,蒋介石要求他进行缩编,否则就不发放粮食军饷,庞炳勋愤愤不平又实在没有办法。

李宗仁在这次会面中主动给南京方面打了电话,最终帮助庞炳勋队伍扩编,保留了所有兵力。

面对这几项诚意,庞炳勋很难不动容,李宗仁趁机晓之以大义,鼓励其为国家战斗。



蒋介石对李宗仁让庞炳勋把守临沂的决定十分担心,这一战临沂和台儿庄都是徐州门户,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庞炳勋是西北的杂牌军,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蒋介石认为不是明智之举。

可李宗仁还是力排众议并劝服了蒋介石,同时也在所有人面前表达了对庞炳勋的信任,至此庞炳勋对李宗仁心服口服,并表示自己再也不会退缩,对于这次战斗也是士气高涨。

不久后李宗仁又找到了和庞炳勋有宿怨的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

张自忠和庞炳勋的矛盾来源于1930年的中原大战,两人都是冯玉祥的手下,可当时庞炳勋竟然背叛了冯玉祥,甚至还偷袭了张自忠部,张自忠认为庞炳勋不仁不义,并发誓一定要报仇。

事实上,这次的会面是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前两人的第二次会面。

第一次是在集结队伍前,当时张自忠因为卢沟桥事件后,张自忠因奉宋哲元密令与日军周旋交往被人误会,不明真相的民众以为他卖国求荣做了汉奸,随后又被蒋介石投闲置散,战前李宗仁特意请求蒋介石重新起用张自忠,让其用实力说话,自证清白。

张自忠本就感恩李宗仁的信任和知遇之恩,所以,第二次会面李宗仁找张自忠原因无他,主要是想说和他与庞炳勋,要他放下成见带兵去支援庞炳勋,希望两人在大战中冰释前嫌,不要因为私仇而影响一雪国耻的机会。



基于民族大义,张自忠当即便痛快地答应了下来。就这样李宗仁又完美地解决了一个难题。

此时摆在李宗仁面前的只有最后一个困难,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川军

这支队伍比较特殊,自辛亥革命后,便在四川割据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军阀势力,和中央往来不多。

抗日战争爆发后,川军因为民族大义,主动要求出川上战场,南京方面则顺势派他们驰援山西。

结果川军刚到山西,太原就失守了,川军还没开始打仗就被敌人冲得七零八落,只能仓皇应战。



当时南京方面不重视川军,别说粮饷武器,连军装都没有配齐到位,川军此时路过山西的军械库,便自己打开大门擅自拿出库里武器补给。

阎锡山知道后大为震怒,直接电令蒋介石,要他下令驱逐川军去别的战区支援。

蒋介石找到程潜,希望第一战区能够接收这批川军,可程潜当场拒绝了,他宁愿得罪蒋介石也不想给自己惹麻烦,这也让蒋介石恼怒异常,当即嚷着,既然谁都不要,那就让川军“回四川称王称霸”。

正在蒋介石对于川军的安排一筹莫展时,李宗仁找到蒋,主动表示第五战区要接收川军部队。

当时川军长官邓锡侯、孙震一见到李宗仁便十分感激,并表示如有吩咐,川军当仁不让,绝对服从李宗仁命令。



邓锡侯

当然李宗仁接收川军也并不是为了名声的假仁假义,在川军到达第五战区的第一时间,便将川军的装备补给配齐,而且还是优先配给。

川军本就对接受自己的李宗仁有好感,拿到武器装备后,对李的人品就更加信服了。

事实证明,李宗仁的诸多努力和多方斡旋并没有白费,台儿庄一战成为了抗战史上的经典战役。

各“杂牌军”部队都发挥了最大实力,李宗仁功不可没的同时,也让很多人纷纷称赞他的能力,甚至有人称这一战只有李宗仁能指挥,换了任何人都不行。关于这一点论断,战斗期间,通过各杂牌军的表现给出了相当客观的答案。

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938年3月上旬,日本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向日本方面汇报,希望能够放弃深入向南进攻,转而向华北地区持续追剿国军兵力。



这一作战计划很快通过了日本高层的批准,于是1938年3月13日,日寇第二军下令从两个方向对徐州外围的台儿庄发起冲击。

其中第10师团,也就是矶谷师团前往大运河以北消灭中国军队,随后一路沿津浦路南下,经滕县攻打台儿庄;

第5师团是板垣师团沿着胶济路,向西进发直逼临沂。最终两个师团的兵力在台儿庄会合。

因此台儿庄系列战役主要包括临沂大战、藤县战斗、台儿庄附近战斗三个部分。

战场上国军投入兵力总计29万人,日军方面的兵力约5万,其中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是日军的精锐部队,此前参与了淞沪会战,他们不仅武器装备先进,而且对国军战斗风格较为了解。



战斗开始前,李宗仁还与共产党八路军方面取得了联系,希望加强与中共的合作,需要中国在作战期间发挥其优势,发动民众共同支援抗日。

中共方面也积极配合,战役期间发动了不少民众帮助抗日军队挖战壕、抬担架、侦测敌情、打乱日寇运输线等,为血战台儿庄营造了良好的后方氛围。

台儿庄系列战役中,川军主要参与了藤县战斗和临沂保卫战,在战斗中川军司令孙震亲临前线,下令川军队伍“有敌无我,有我无敌”,誓与日寇决战到底。

以王铭章为代表的川军在守城一战中,以全力据守城门数日,将日寇拦截在藤县之外,为台儿庄大战的战术部署争取了时间。



王铭章

这一战藤县的川军几乎全军覆没,王铭章等多名爱国将领战死沙场。

临沂保卫战中,面对日寇兵临城下,庞炳勋召集所有人表示,“只要有我庞炳勋在,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一弹,也要和临沂共存亡……”

战斗期间他拖着自己的一条瘸腿,以近60岁高龄亲自带领队伍抵抗攻城日军,即便没有任何优势,也从没有放弃守城带兵逃走,硬扛着拖住板垣师团的进攻,直到张自忠带兵支援解困。

当时临沂情况危急,挑选和庞炳勋有恩怨的张自忠支援,李宗仁也是别无他法,主要是当时已经把所有的军队都安排了出去,手中无兵可用。无奈之下只能亲自找到张自忠,希望他带兵支援。



关键时刻张自忠摒弃前嫌,以民族大义为先,当即带兵一天疾行180里,火速前往临沂支援庞炳勋。两人也在保卫临沂这场战斗中一笑泯恩仇,放下了个人情结,全力以赴对抗中国人共同的敌人。

此外还有“善守之师”之称的孙连仲部,这支队伍刚刚从娘子关战场下来,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和休整便被拉到了战场,还是最为关键地固守台儿庄。

为了配合外围汤恩伯部的口袋战术形成,孙连仲部几乎全军覆没,即便如此孙连仲依旧下令池峰城“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谁敢退过运河,杀无赦”。



孙连仲

参与台儿庄战役的杂牌军,正是在李宗仁的作用下,才有机会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实力,李宗仁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

他解决了各军阀内部的矛盾,在第五战区有自己嫡系部队的情况下,也能对杂牌军一视同仁,待人以诚。

同时他还能在民族危亡时刻,团结各方势力,主动和蒋介石握手言和,担任第五战区长官期间致力于和中共达成合作关系,将所有军民都带动了起来,使大家抗日情绪高涨,调动了军民积极性。

他还不惜以身犯险,亲临战场指挥,战前又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战场中又及时调整策略,作出正确部署,这才有了台儿庄大捷这场经典战役。



结语

李宗仁或许不是国民党队伍中最擅长谋略和指挥的将领,可他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毋庸置疑。

谁都可以指挥战斗,但未必有李宗仁做得好,主要取决于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地位,依旧在做人问题上的可圈可点,心中有大义的人会胜利,以真心换真心的人,才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和信服。

参考资料

【1】《蒋桂矛盾新视角下的台儿庄战役》·张伟

【2】《台儿庄战役与李宗仁的军事指挥艺术》·徐金城

【3】《台儿庄战役中的杂牌军》·张步超

【4】《李宗仁和台儿庄战役》·钟绍恩

【5】台儿庄大捷百科

【6】庞炳勋百科

【7】张自忠百科

【8】今日头条:辽宁卫士《李宗仁指挥杂牌部队赢得台儿庄的胜利,蒋介石大吃一惊丨绝密往事》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07297824864416618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