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东南部遭遇了国民党残部的抵抗。
当时的广州刚解放,解放军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围剿了广西的国民党军。原以为只是一小股残军,没想到竟在后续的歼敌名单中,看到了左纵司令胡若愚。
击毙了敌方的上将兵团司令理应是喜事,而当时我军的那张嘉奖令,却至今没有颁发出去,这是怎么一回事?
少有壮志
从胡若愚的名字就能看出,他从小出生在一个物质丰盈的家庭。
胡若愚的父亲是清朝的一个秀才,虽然后来没有就任官职,却在云南罗平县当地是一个颇有家资的财主。
小时候的胡若愚很喜欢学习,从书中他也学到了一些“为天地立心”的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
后来清政府名存实亡,年仅15岁的胡若愚就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在当地的武学堂里毕业以后,胡若愚俨然走上了电影主角那样“弃文从武”的救国道路。
而年轻时的胡若愚的确也是这么想的,只可惜后来他并没有坚定自己的理想。
1913年时,17岁的胡若愚已经当上了警卫连长。在回到家乡奔丧的时候,恰好是二次革命时期。
当时国内局势被几个大军阀所控制,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颇有正义感的胡若愚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便再次投入了军伍之中。
因为早年间的革命经历,以及在武学堂里优异的成绩,胡若愚在军队里的晋升速度很快,没过多久就当上了营长,成为滇军创始人唐继尧的心腹。
和其他将领不同的一点,胡若愚不仅擅长打仗,因为小时候读书刻苦的关系,肚子里也有很多墨水。
所以在不打仗的时候,胡若愚便兼任了当地城市建设、战略布局的参谋职责。后在被擢升为团长后,胡若愚甚至主导起了水利工程的修缮工作。
此时的他还是个20岁的年轻人,怀揣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胡若愚说出了那句:“罗平之水利不兴,社会亦难进步”的话。
从这里也更能看出,胡若愚即便身处动荡的年代,但他的能力和志向却是毋庸置疑的。
只可惜胡若愚并非圣人,在那个大染缸里,也禁不住权力和金钱的不断诱惑。
大权掌握
国民党的元老骨干是由各个派系所组成的,而胡若愚所处的“滇军”的创始人唐继尧便是云南的一个强大势力。
经过多年的征战和经验积累,胡若愚已然成为了唐继尧手下的一名骨干。但对权力的欲望却让他并不满足这样的现状。
最终在孙中山等人倒唐的时候,胡若愚率先选择了站队,利用自己平日里积累的正面形象,拉拢了一批支持者并与唐继尧划清界限。
后来在“六·一四”政变中,胡若愚又扣押了龙云,彻底夺下了滇军的大权。
一时间大权在手的胡若愚已然有些自傲。以往行事小心谨慎的他,在后来的几次关键决策时出现失误,不仅失去了军权,反而像个丧家犬一般到处投奔他人。
胡若愚先是投奔了四川的刘文辉,在蒋介石与桂系军阀开战后又投奔了蒋介石,之后再次“跳槽”响应冯玉祥等人。
虽然在动荡年代,跳槽并不是什么不能做的事情,可胡若愚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就接连在多个派系面前反复横跳。不仅无法积累一批值得信赖的心腹,而且也引起了蒋介石等人的不满。
造成胡若愚这样反复无常的原因,或许是他青年时期仕途太过顺利,以至于一次兵败以后就一蹶不振,对自己的能力和理想产生了怀疑。
总之,自从在滇军中接连几次决策错误,导致丢失人心以后,胡若愚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他越是努力改变自身现状,越是在各大势力面前不讨喜。直到李宗仁看在往日老牌军阀的面子上接纳了胡若愚,他颠沛的生活这才落了地。
迷失初心
在申请到德国留学三年之后,胡若愚算是彻底成为了李宗仁衷心的支持者。毕竟在革命前期,他们二人的政治目标一致,后来又因为同样的理念走到了一起。
好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或许是外敌入侵给了众人警醒,胡若愚年少时的理想和斗志再次浮出水面。
在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几次硬仗面前,胡若愚在民族大义和大是大非面前都没有含糊,并多次与我军进行军事合作。
虽然当时的蒋介石还是不认可胡若愚,但念及他毕竟是一个老牌将领,基本的军事素养过关,并且还到德国进修了三年。所以在一些政治和军事决策上,蒋介石对胡若愚还算比较重用。
在抗战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以后,胡若愚就开始退居幕后,在兰州军官学校当校长直到战争结束。
事情到了这里一切都还算平稳。胡若愚作为一名少有壮志的年轻军官,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到权力顶峰,后来又经历了一段曲折的磨难。胡若愚如果就这样隐退,可能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然而在解放军三大战役之后,为了支持李宗仁竞选总统,原本作为幕后参谋的胡若愚再次来到一线,成为了国民党五十八军第十一兵团的副司令。在司令鲁道源病逝后又接任司令,彻底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1949年10月中旬,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一同鸣响的,是广东广州解放的炮火。国民党的残部被解放军打得四散奔逃,解放军便以摧枯拉朽之势顺道进军广西。
同年11月,解放军在广西东南部遇到了一股顽强的抵抗力量。当时经过简单的侦查,我军本以为对方是国民党的一股残兵,便没放在心上直接进攻,直至对方全军覆没。
直到国民党方面发出通告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左纵司令胡若愚在那次战斗中已然被我军消灭。
只不过可能当时战斗场面混乱,冲突爆发又太过迅速,以至于究竟是哪位战士击毙了胡若愚,至今我们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