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再版次数通常可以反映其畅销程度。内容具有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才会不断地被修订再版吧。今天我们就要推荐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它诞生于21世纪初,在二十多年间数次修订,如今已经出到第九版。这本书就是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本书作者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是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师从伯明翰学派著名人物格雷姆·特纳。虽然他传承了伯明翰学派的“基因”,但是其视野并不局限于此。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中,他系统地梳理了各种文化理论,广涉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社会科学思潮。而本书也成为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文艺批评等领域的学者与学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精神分析

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和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家

拉康

精神分析学家

齐泽克

作家、理论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艰深复杂的体系,不仅仅是一套革命理论。

阿多诺

社会学家

阿尔都塞

哲学家

葛兰西

思想家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主张通过分析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底层结构来理解其意义和功能,后结构主义强调意义的不稳定性、文本的开放性以及读者在解读过程中的主动性。

索绪尔

语言学家

斯特劳斯

人类学家

罗兰·巴尔特

批评家

德里达

解构主义大师

福柯

思想家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质疑绝对真理和宏大叙事,突出文本的解构和多重解读。

利奥塔

哲学家

鲍德里亚

哲学家

詹明信

批评家

左右滑动查看部分理论框架

看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打算放弃阅读这本书,因为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往往与晦涩难懂画等号。不必担心,斯道雷不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写得清晰明白,同时还辅以案例论证。在知名译者常江老师和田浩老师高超翻译水平的加持下,本书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极具可读性。

当然,能够成为经典之作不仅因为其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还在于它具有的实用价值。迪克·海布迪奇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文化本身。可以说,如今的我们本身就处于大众文化的旋涡中心,甚至很难察觉什么不是“大众文化”。但若问起“何为大众文化”,恐怕又很难有人能够讲清楚。读懂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大众文化”从何处来,也知道它将向何处去。

勾勒文化理论的学科版图

斯道雷在开篇便指出,“大众文化”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y),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填充,而这些方式在很多时候会产生矛盾,所以理解大众文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这一概念。语境指的是那些令某一特定文本的意义充分显现的其他文本。这些文本与我们要考察的文本聚拢、交织,构成了完整的文本。斯道雷认为文本自身不具备什么固有的意义,其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够被解读。也就是说,一旦语境发生了变化,大众文化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可以说,意义的语境化成为本书论述的基点与前提。接下来,斯道雷带领我们穿行于不同学科、领域、理论的语境,去探寻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与意义。在利维斯主义学者眼中,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权利,大众文化则代表着一种低水准的、愚昧的文化,他们称其为“群氓文化”。法兰克福学派虽然也对群氓文化(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但其矛头指向的是 “文化工业”——群氓文化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这些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如电视剧、通俗小说等只会为人们带来虚假的满足感,通过娱乐的形式麻痹、操纵人们,间接地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然而,在精神分析学说的视角下,大众并非被动的、可操纵的“木偶”。读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自己与文本相遇时所使用的独特话语,积极主动地对文本的意义进行生产。在伯明翰学派的理论中,大众成为积极的文化生产者。例如,詹金斯通过对那些在以往时代被贴上“疯狂”“歇斯底里”等负面标签的粉丝群体的研究发现,他们会通过小说创作来改写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对文本进行消费,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意义……

斯道雷灵活地游走在多个领域,但他从不下定论。这或许是因为本书的意图并非贡献全新的理论成果,而是在大众理论与大众文化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其纷繁的解决路径绘制一张学科地图。同时,他也期望读者能够展开探索,勾画一幅属于自己的学科地图。


左:第七版 右:第九版

探寻当代文化生活的本质

斯道雷在前言中写道:“书中所讨论的是这一领域内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的关注点可能是那些已经不再流行的大众文化,但它们却提供了诸多奠基性的理论与方法,人们可以借此理解大众文化领域的最新案例。”斯道雷意在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对当下的文化生活感到困惑,或许可以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找到答案。

虽然当今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形式与样貌愈加多元,早已不是过去的时代可以比拟的,但是当我们试图去探寻这些现象的本质时,又会不经意地回到这些经典理论的怀抱。例如,在本书第八章“性别与性征”中,女性主义研究者在关于女性杂志的研究中指出,女性杂志通过虚构的方式来兜售一种既成功又怡人的女性气质,旨在将女性读者诱入消费主义的汪洋。詹妮丝·文希普(Janice Winship)写道:

我们从广告中汲取梦幻般的感觉,喜不自胜;我们坠入广告的虚构世界,义无反顾;但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商品并不能使梦想成真。这无所谓。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看广告图片的方式“过上好日子”,获取一种替代性的快感。由是,那些无所获取的经验得到了补偿。

对此,她不遗余力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女性杂志中俯仰皆是的华美服装维护着女性在社会中居于次者地位的事实,而我们的使命正是要将自身从中解放出来。”虽然该研究针对的是“1969年的女性杂志”,但是谁又能否认当今时代的女性不是面临着类似的命运呢?只不过女性杂志、电视广告、言情小说变成了短视频、直播带货、“无脑”小甜剧……社交媒体接替传统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南手册”。

斯道雷对经典理论的回顾不仅让我们“知其然”,更让我们“知其所以然”。有读者动情地评论道:“一直以来对世界的很多不解,在书里找到了解答。以至于读书途中泪眼朦胧了好几次。”


诚意满满之作

第九版增加了空想社会主义、交叉性和黑命贵等内容,修订了关于理查德·霍加特和后现代主义的内容,并把大众文化中的阶级议题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参见第七章“阶级与阶级斗争”)呈现。

更新的内容不仅反映出斯道雷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是他近年来思考的结晶。例如,第九章新增的“黑命贵”部分便是斯道雷对于2020年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因白人警察暴力执法惨死并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抗议活动的思考。

虽然我们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但是“他们”的思考依然能够给我们启发,“他们”的理论依然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具备充分的阐释力。那条通往历史的幽径,同样也是指向未来的坦途。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著作,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本书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译者简介

常江,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研究、数字新闻学、视听传播等,已出版多部专著和译著。

田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体文化、影视文化、数字新闻学、国际传播等。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

〔英〕约翰·斯道雷 著

常江 田浩 译

ISBN 9787301310779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4月

编辑:赵云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