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三):周文帝宇文泰1
7.周文帝宇文泰

宇文泰(505年-556年11月21日),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汉化鲜卑人,北朝西魏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1)边镇武吏

宇文泰的先祖源出南匈奴,后融入鲜卑族中,号宇文部。后为鲜卑慕容皝所灭,其余部乃仕于慕容氏诸燕。及后燕为北魏击败,乃归北魏,不久被徙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遂世居守之。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北镇流民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起义,宇文泰一家亦参加了起义队伍。但在前往左人城途中,被政府军击败,宇文肱及其长子宇文颢、次子宇文连阵亡,宇文泰与其兄宇文洛生幸免于难,入鲜于修礼军中。鲜于修礼死后,宇文泰又加入葛荣军中,被任为将帅。葛荣失败后,尔朱荣畏惧宇文兄弟有异心,于是网罗其他罪名,诛杀宇文洛生。因为宇文泰慷慨陈述,才释去尔朱荣对他的戒心,免遭其难。由于宇文泰与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有旧,贺拔岳亦是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军人,与宇文泰之父宇文肱关系甚密,因此,宇文泰被收编在贺拔岳部下。

永安三年(530年)春,尔朱荣以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为副帅,率兵前往镇压关陇起义军。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随贺拔岳入关,因镇压起义军有功累迁至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增邑三百户,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在镇压关陇起义的过程中,宇文泰乘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对吏民施以恩惠,羸得了不少人的好感。是年九月,孝庄帝元子攸诛杀尔朱荣,但大权仍操在握有大军的尔朱氏手中。

(2)贺拔干将

太昌元年(532年),高欢攻灭尔朱氏,拥魏孝武帝元修即位,自总大政。他任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任命宇文泰为行台左丞,领府司马,加散骑常侍。事无巨细,都委任于他。高欢在朝中位居大丞相,秉掌大权。孝武帝元修密与贺拔岳相结,想牵制高欢。时为府司马的宇文泰自请出使晋阳(今山西太原),来观察高欢的为人。宇文泰到了晋阳之后,与高欢口答应对,敏捷雄辩,高欢欲留宇文泰为己用,宇文泰固辞而返。宇文泰回到长安,对贺拔岳分析了当时形势:“高欢决不甘于为臣下者,他之所以还没有篡夺皇位,是惮于你们兄弟二人。至于侯莫陈悦其人,不过是个庸人,只是碰上了好机会,才得以居高位,其既无忧国之心,也就不为高欢所排忌,只要早作准备,取之不难。如今河西费也头有控弦之骑不下一万,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拥兵三千,灵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拔利也各拥部众,各怀志向。因此,如果我们领军前往陇地,扼其要害,显示自己的兵威,并以德行令民众信服,就可以收取他们的兵马以充实我们的队伍。那时,向西安抚氐、羌等少数民族,向北能羁縻漠北的部族,我们再还军长安,辅佐魏室。这不就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安抚周室、称霸天下的举动吗?”贺拔岳听了非常佩服,遂派宇文泰到洛阳见孝武帝,密陈其打算,孝武帝听后大喜,加宇文泰为武卫将军。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孝武帝授贺拔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贺拔岳以牧马为名,引兵西屯平凉(今甘肃华亭西)。是年,贺拔岳以夏州(治岩绿,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边塞要地,欲派得力之人为刺史,在众人的极力推举下,以宇文泰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了夏州后,抚慰流民,结好少数民族,很快控制了夏州局势。

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联合侯莫陈悦讨伐曹泥,结果中了侯莫陈悦之计,贺拔岳被谋杀。贺拔岳部三军无主,惶惶不安。有的将领提议由宇文泰统帅贺拔岳部队,但宇文泰的好友劝阻说,形势不明,处境危险,应观察一下再作决定,但宇文泰却认为:“难得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机也,今不早赴,将恐众心自离。”他立即赶赴凉州接管了贺部的指挥权,约集众将陈说利害,巡视各营寨,稳定军心。而且击败侯莫陈悦,向东进据长安。有了立政关陇的基础。


(3)宰制关陇

宇文泰统领贺拔岳军后,一面命诸军戒严,准备进讨侯莫陈悦,一面上表孝武帝元修,并与元毗及诸将刑牲盟誓,相约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诏以宇文泰为大都督,统领贺拔岳所部人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认后,立即进攻侯莫陈悦。十一月,宇文泰遣李虎、李弼等讨伐曹泥。次年,曹泥降,灵州遂平,宇文泰徙其豪强置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以加强控制。宇文泰平定秦、陇后,实力增强,孝武帝以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成为仅次于高欢的有力人物。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北魏孝武帝欲起兵伐高欢,事泄之后,高欢已有所戒备。中军将军王思政对孝武帝说:“高欢的篡逆之心,已昭然若揭,洛阳非用武之地,一旦遭到进攻,难以守御,宇文泰心存魏室,不如前往关中,凭借他的力量与高欢抗衡。”孝武帝深以为然。先是,秦陇刚平,夏州长史于谨曾劝宇文泰上书孝武帝,徙都关中,以效曹操之举,挟天子以令诸侯。宇文泰接受了这一意见,将高欢结好自己的书信都封交孝武帝,以示忠于王室之心。及孝武帝欲伐高欢,泰又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骑五千屯于黄河、渭水合口处,以为声援,令秦州刺史骆超率轻骑一千入洛阳。不久,又遣大都督李贤领精骑一千赴洛阳。因此,当孝武帝向大臣征询徙都关中的意见时,上下几乎都表示同意。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不敌高欢,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迁都长安,加授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是年十月,高欢另拥魏孝静帝元善见即位,徙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史称东魏,高氏继续控制着东魏朝政。孝武帝迁徙到长安之后,政令全部取决于宇文泰,孝武帝仍受制于人,心中不悦,与宇文泰渐生嫌隙,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次年正月,元宝炬于长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文帝。宇文泰仍控制着西魏朝政实权,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爵安定郡公。北魏由是一分为二。

(4)潼关争胜

当时东魏势强,高欢有平关陇之志。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正月,高欢率大军造三座浮桥,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准备抢渡黄河。第一次东西魏大战小关之战拉开序幕。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大都督窦泰、秦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西魏宇文泰屯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司马子如等回军,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黄河渡口)夜渡黄河,攻华州(今陕西大荔),被刺史王罴击退。大统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欢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向南朝梁请和。同时,乘关中饥荒,督军三路讨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领兵攻上洛(今商州),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亲领兵自晋阳趋蒲坂。

大统三年(537年)正月,高欢军屯蒲坂,于黄河架三座浮桥,欲渡河。驻守广阳(今陕西临潼北)的宇文泰得知后,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以架桥示渡,实为牵制西魏军,欲使窦泰军得以西入。窦泰为高欢之骁将,屡胜而骄,应该首先攻打他的队伍。窦泰军败,则高欢不战自退。而诸将认为,高欢在近,窦泰在远,舍近即远不妥,不如分兵抵御。

宇文泰率骑六千自广阳回长安,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见。宇文深认为,若先攻高欢,窦泰赴救,我将腹背受敌。若以轻锐潜出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先击窦泰,高欢持重,难以及时出救。窦泰败,高欢的兵势肯定受挫,此时再回师击之,可获全胜。宇文泰纳其策。于是对外扬言舍弃关中、退守陇右,以迷惑东魏军,同时自长安潜军东出,正月十七日早晨到达小关。窦泰突闻西魏军到达,惊惶失措,急忙自风陵(今山西芮城西南黄河北岸)南渡迎击,宇文泰出马牧泽(今陕西华山北麓),派出军队袭击窦泰,窦泰军队被击溃。窦泰自杀,所部被俘万余人。高欢以黄河冰薄难以赴救,撤浮桥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军。宇文泰在潼关之战中审时度势,利用东魏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举获胜。双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欢失败告终。


(5)沙苑大战

大统三年(537年),高欢亲自带兵二十万自壶口出发赶往蒲津。第二次东西魏大战开始。宇文泰由于关中旱灾大饥,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桓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宇文泰的部队没有得到补充,缺兵少粮,各州的部队未能按字文泰的命令准时集结。宇文泰听说高欢渡黄河来战,赶忙入关准备。高欢将领高敖曹带三万兵马就把桓农团团围住。高欢的参谋劝说道:“西魏连年遭受饥荒,所以宇文泰军冒险到陕州来抢仓粟粮食,现高敖曹已经围住桓农粮仓,粮食运不出去。我们最好分兵诸道,不与宇文泰的军队接战,等到麦秋时分,宇文泰军民饿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得投降。所以我们最好别渡黄河。”大将侯景也劝告:“我军几十万士兵一举前来,万一不胜,一时难以集结兵马。不如把大军一分为二,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攻上;前军若败,后军可以接应,到时作为后备队出击迎敌。”高欢为窦泰报仇心切,这两条意见都没有听进去,自蒲津渡过黄河前进。

宇文泰得知东魏大军逼境,率军近万人返关中,并告诫华州刺史王罴等严加守备。高欢率军至冯翊(华州治所,今陕西大荔)城下,劝王罴投降,遭拒绝。高欢料难攻下,遂转涉洛水,军于冯翊南之许原西。宇文泰至渭水南,下令征召诸州兵迎战。当时州兵未集,诸将以众寡悬殊,主张待东魏军西进,以观其势。宇文泰认为,若东魏军至长安,必扰乱人心,可趁其远来新至击之。遂于渭水架设浮桥,令部众携三日粮,轻骑北渡渭水,辎重自渭南沿着渭水向西行。十月初一,进至沙苑,接近东魏军。宇文泰派部将达奚武领数骑扮成东魏军前往侦察。

初二早晨,宇文泰采纳部将李弼之策,率兵背水东西列阵,以李弼为右翼,部将赵贵为左翼,选择驻地以东十里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令将士皆偃戈于芦苇中,闻鼓声即起。午后,东魏军至渭曲,都督斛律羌举以为苇深土泞,不如暂与西魏军相持,同时暗遣锐卒直取长安。高欢主张烧芦苇焚西魏军。司空侯景建议生擒宇文泰。部将彭乐扬言可以生擒宇文泰。高欢听从了侯景、彭乐的意见,挥军直前。东魏军见西魏军兵少,未等列阵便争相进击。两军将交,宇文泰击鼓,伏兵骤起,奋勇冲杀。西魏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六军配合作战,李弼领骑兵横击,将东魏军分割为二,宇文泰军大破高欢。高欢率残部东渡黄河遁走。宇文泰率西魏军追至黄河边,斩俘八万人,宇文泰选留士卒两万余人,其余的放归乡里。此战下来,宇文泰大胜高欢。高敖曹闻听败闻,也从桓农撤围,退保洛阳。宇文泰经此一胜,兵精粮足,皆大欢喜。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上植柳树一株,以示庆贺,后升为柱国大将军。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