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开国的时候如果做了,就做了,如果开国的时候没做,后面再做,成本和代价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政治上的后果。
契丹从建国的时候崛起,到北宋建国的时候,控制燕云十六州已经二三十年了,统治是比较稳固的,无隙可乘。
当然,也不是说不能打,但历代开国的时候打个夷狄,上来就要先攻城拔寨,大怂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以前的朝代没有过。
契丹和中原在五代初期,差不多后梁的时期,基本上实力差不多。但到了后唐时期,情况就不同了,契丹已经开始处于优势了。尤其是经历了庄宗和明宗的两次内乱之后,契丹的优势就很大了。否则也不可能出现石敬瑭借兵,就能灭后唐建国的情况。
到北宋开国之初,一直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顺序,这个其实也没问题,历代开国都是这么做的,攘外必先安内嘛。
在开国之后一直到灭北汉,宋朝一直忙着平定各个割据政权,也没有腾出手来和契丹交手。等到宋朝解决完割据势力,想要再北上进攻燕云地区的时候,契丹在这里的统治已经五六十年了,就是当地老百姓,也已经不再心向中原了。
所以,太宗时期两次北伐,草草结束,证明宋军在面对契丹的时候,野战没有什么优势,攻城更是打北汉的时候就已经很费劲了,更不用说要在燕云地区与契丹野战决战了。
到真宗时期,最终通过澶渊之盟,确立了南北双方和平共处的局面。
当然,宋朝付出的代价是比较高的。一方面是每年需要支付给契丹的岁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无险可守,只能在河北地区大量屯兵,达到三四十万人的规模,成了一个庞大的财政负担。
但这之后,双方任何一方其实都没有能力单方面改变现状,都只能维持现状。辽国曾经南下过一次,也是草草收场,没占到太多便宜,最后恢复到了之前的局面,但宋朝需要支付的岁赐不断增加了。
即便如此,从宋朝的经济情况来看,这个结局也不能说太不划算,毕竟因为澶渊之盟,宋朝获得了相对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内部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威胁,可以专心致志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
另外,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假如宋朝当时能够像明朝开国一样,气吞万里如虎,北击契丹,夺回燕云十六州,西边拿回河西走廊,建立起稳固的长城防线,是不是就不用再养那么多兵了?
其实也未必。明朝从太祖时期一直到成祖,一直在不断打击蒙古余部,也完全控制了长城防线,并且将长城线的实控范围向北推进了很多,但结果呢,明朝在长城线部署的军队是不是就少了,国防和财政压力是不是就小了呢?
也没有。虽然明朝在对蒙古余部的政策上始终是锄强扶弱,枪打出头鸟,维持平衡,也不用朝贡,不用和亲,但在九边地区维持的常备军队规模也不小,财政负担也是很大的。
在澶渊之盟之后,南北和平共处的局面下,宋朝再有人提出主动北伐,夺回燕云的,就多数都不算什么好人了,至少不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政治利益的。
最后宋朝和女真夹击辽国,也夺回了燕云,但也并没有什么用,反而间接导致之后宋朝闪崩。
当然不能说夺回燕云这个事不对,而是说,在双方实力对比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自己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贸然出击,将整个国家的安危置于不顾,为了一个目标,不惜牺牲其它所有方面,这种决策是非常草率的。
尤其是宋朝在决定和金国夹击辽国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清楚夺回之后怎么管理,军事上如何部署,如何恢复经济,都没有考虑清楚,就下决心出兵,就完全是军事冒险和政治投机了。
毕竟,一个已经维持了一百多年的王朝,统治需要考虑在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而不能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不惜代价,不及其余。
这一点,后来南宋的局面其实也是一样的。虽然也北伐了几次,但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真正为南宋提供了喘息之机的,还是议和之后南北共存,各自发展的那段时间。而极力推动北伐的,无论是韩侂胄,还是后来的端平入洛,在政治上都是非常短视而且愚蠢的,得不偿失,徒耗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