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让青年学生成为各类活动的主角,是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

  近日,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启动。作为国内“文化大思政课”的品牌,该行动计划旨在推进首都高校人才培养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同频共振,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滋养青年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今年,这一行动计划全面提质升级,推出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书香行7个大类、26个项目的61项具体实践活动,将覆盖首都40万大学生,在文化传承发展和培养时代新人方面迈出新步伐。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滋养青年成长的肥沃土壤。“‘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首都优秀的文化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知识传授、能力锻炼以及价值观塑造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

  文化是办好思政课的力量根基,也是做好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与直接的理论灌输不同,文化以一种春风化雨的特有方式,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与价值取向,在引领青年学子旗帜鲜明听党话、跟党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场关于红色文化的舞台剧,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学生被剧情所吸引,被人物精神所打动,在情感共鸣中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现以文化人,因地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源,只有立足实际,才能让文化育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一些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迹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文物修复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一些具有特色民俗文化的地区,可以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技艺传承坊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和弘扬本土文化。通过这些活动,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山东目前正在开展的黄河文化传承活动就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沿着黄河遇见海”的唯一省份,山东通过全面推进黄河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将黄河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扎实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引导青年学生做黄河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让青年学生成为各类活动的主角,是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蕴含在丰富的体验与感知之中。实现以文化人目标,要充分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来,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往文化殿堂的桥梁,着力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接受文化洗礼,全面增进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认同。

  不断创新形式,为以文化人注入新活力。创新形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文化活动的局限性,以更加新颖、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要精准把握青年群体的成长需求和接受习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广泛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深入创作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精神标识的新媒体作品,以“面对面”“屏对屏”等沉浸式体验形式,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以文化人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为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保障;学校要将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社会各界要全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平台,让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写好以文化人的大文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体验中认同、在认同中传承、在传承中弘扬,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作者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1日 第02版

作者:吴衍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