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推动文化惠民利民、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仔细理解不难发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深入把握。
第一个关键词,“优质”。它突出了文化资源的品质与内涵,强调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品化。优质的文化资源,应符合主流价值、富含精神养分、兼具创新表达、富有文化内涵,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满足广大群众娱乐消遣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心康体健、家庭美满和睦、社会风尚向好。
第二个关键词,“直达”。它突出了文化资源传递的高效与直接,意味着文化资源能快速准确送达基层群众。核心要求就是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活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激发群众内生文化动力,让群众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实现“送文化”与“创文化”的有序转变。
山东以试点建设开放共享社区文化书院为抓手,在创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
什么是文化书院?
文化书院的传统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尼山书院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山东是孔孟之乡,有着办书院的悠久历史和传统。
现代文化书院在继承古代书院传统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更注重文化的普及与创新,是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文化教育综合体,有以下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可举办与经典著作、历史、哲学、艺术相关的讲座或课程。
二是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功能,面向社会大众或特定群体开设课程,内容涵盖思想理论、价值引领、文化修养、技能培训等。
三是开放公益。以公益性质运营,向全社会开放,让更多人接触到优质文化资源。
四是多元互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讲座、读书会、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旨在通过互动和交流传播文化。
文化书院,使群众足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各种优质文化资源的熏陶,是实现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的有效载体。
文化书院怎么建?
重点要在现有基础上,对基层公共文化教育服务的资源再整合、内容再延伸、效率再提升,是对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在供给理念、工作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创新。
一是明确在哪建?目标就是打造“家门口”的文化教育综合体,实现优质文化“触手可及”。用好社区辖区及周边各类阵地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文化体育场馆、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阵地和各类开放共享教育场所。
二是明确谁来讲?教师是文化书院教育服务的基本保障,重点组建三个队伍:专业师资库,汇总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党校等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省市县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等师资力量。专家服务队,省市县分级分类建立政策理论、文化传承、文艺精品家庭教育、体育健身、技能培训、中医药文化等专家服务队。社区能人库,遴选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行业专家、社区达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作为书院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纳入“社区能人库”。
三是明确讲什么?有针对性地设置教材课程,构建“1+N”课程体系:“1”是省级文化书院基础课程,省级组建文化书院专家指导委员会、教材课程研发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全省文化书院教材课程体系;“N”是各地推出文化书院特色课程,各地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层面居民,提供个性化文化教育培训服务。面向老年人群体,提供琴棋书画、医疗保健、养生健康、防诈防骗、智能技术应用等教学内容。面向中青年群体,提供健康生活、心理辅导、文化艺术、非遗传承、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学历提升等教学内容。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知识科普、心理健康教育、校外研学等活动。面向家长、婴幼儿群体,开展科学育儿、亲子关系、家风家教、邻里关系等教育,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四是明确如何服务?做好面授课堂基础上,探索多元化学习体验,组织“我们的节日”“邻居节”等实践活动,开展读书分享、艺术鉴赏、才艺展演等互动交流活动,让文化书院成为居民融入融合的新平台。
从建设文化书院这个点上破题,山东找准了脉、选对了路。从资源投放看,书院在一定区域内成为群众文化资源获得的基础单元,群众心理相似度高、需求相近,有益于提高资源汇集整合的效率。从文化创造看,书院有共同开展文化活动的传统和基础,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有益于激发群众热情,促进文化产品持续创作。下一步,山东将更加聚焦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加快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全面展开城乡文化书院建设,集中打好三套组合拳。
第一套,摸清家底,清单化建库。从省直机关做起,省市县三级把分散在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商务、金融、国资、工青妇、学校、文史档案等各领域文化资源梳理清楚、统筹起来,实行清单制建库,明确专人日常管理、动态更新。全面收集民间故事、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文艺技能等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乡土人才,分级建立资源目录和清单,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提供优质文化资源。
第二套,统筹资源,精准化送达。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效畅通配送体系,深入基层农村调研,多问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畅通送理论、送政策、送法律、送文化、送美德、送健康、送教育、送科技、送技能、送志愿服务等载体渠道。实施城乡社区改善拓展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城乡书房、文化驿站、手造工坊、非遗传习所、文博展览厅等新型文化空间。发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触角功能,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层面居民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
第三套,多元参与,常态化供给。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文化惠民服务项目力度,全面推行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提高优质文化产品生产供给组织化程度,扶持引导文化单位、社会组织、各类企业加大生产供给力度,动员组织各种社会组织、工作室和个人积极参与,帮助有意愿、有热情的群众实现创作梦想,搭建群众作品的展示平台,在接地气、润民心中更好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山东建设开放共享社区文化书院,一是破了渠道畅通之困,二是破了资源汇集之困,三是破了热情激发之困。通过这件实事,推动文化从“云端”落到“泥土”,从“殿堂”走进“心田”,搭建起全民参与的文化家园和创造舞台。
(政知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