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后,唯有天子的印信才可称“玺”。

前228年,秦国攻灭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秦灭六国后,由玉工刻上了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和氏璧从此成为传国玉玺。

和氏璧和玉玺

传国玉玺是用著名的绝世宝玉“和氏璧”制作,和氏璧出世,发生了接二连三的故事。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立大功,得赏和氏璧,和氏璧由此进入了“流通渠道”。后昭阳出游赤山水潭,在潭畔高楼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当时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一丈多大,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众人觉得稀奇,都到水边看鱼,回到房间却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张仪严刑拷打,导致张仪背楚入魏,成为楚国死敌。

昭阳在楚国势力很大,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偷盗者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多年后,和氏璧突然现身赵国首都邯郸。后来秦昭襄王知道了,就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引出了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之后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人手中。

摔掉一角

和氏璧的曲折命运似乎预示着传国玉玺的多舛命运。秦始皇用它造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秦朝迅速灭亡,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历程,并最终湮没无闻,成为一大历史谜团。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并将其珍藏在长乐宫。

西汉末,王莽篡权,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老太后感觉被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后将其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洛阳的东汉宫廷则负责保存传国玉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几经辗转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画蛇添足,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三国一统于西晋,玉玺归晋。

抱玺自焚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陷入了所谓的“五胡乱华”时代,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传国玉玺开始了最为剧烈的颠沛流离。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传国玉玺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没有出现什么传说。唐末朱温篡位后,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给取代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赝品玉玺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时,曾遍寻传国玉玺而不着,便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聊作安慰。这两方印玺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权的象征。不过,宋朝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发现传国玉玺的希望,在宋朝有许多发现传国玉玺的消息,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遗嘱由皇太孙铁穆耳回朝即位。铁穆耳在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传国玉玺”一枚,说是秦朝相传的国玺,但这个玉玺没有被其他人看过,可信性可想而知。

明太祖朱元璋也打过玉玺的主意,他曾派遣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蒙古的元朝残余力量,一大目的就是寻找传国玉玺,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总的来说,明清两代,虽然不时出现“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拿出来的玉玺都是附会仿造的赝品。这一时期的人们包括皇帝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大为改变,不像之前朝代那样看重了。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追索镶金的传国玉玺,的确没有找到。至此,人们相信,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经被漫漫的历史黄沙所湮没了。

◎本文转自“Miss”,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