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一个词来形容双方关系紧张,那就是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鸿沟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可逾越?它又是怎么消失的?

鸿沟不是自然沟壑,古人把人工运河称之为“沟”或者“渠”,如邗沟、灵渠等。鸿沟就是这样一条人工运河。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鸿沟是谁修建的?修建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鸿沟是战国时期魏国修建的。

魏国在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在位)与其子魏武侯(公元前396年—公元前370年在位)时期,通过变法,任用 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派吴起西征秦国,夺取河西(今陕西东部),设立西河郡,将秦国压制至洛水以西。 公元前406年,乐羊率军跨越赵国灭中山国(中山国后复国,又被赵国所灭)。 公元前381年,魏武侯联合赵、韩,大败楚军于大梁(今开封),夺取楚国淮北部分土地,将国土扩张到淮河流域。 这时候,魏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魏武侯去后,其子魏惠王依然强势,开始称王,并举办了“ 逢泽之会”,召集了宋、卫、邹、鲁等国来会盟。

在这种背景下,魏国为巩固中原霸权,方便快速运兵,并从贸易中获利,开始修建 沟通黄河和淮河流域的运河,这就是鸿沟。鸿沟于 约公元前360年动工,用时十年,于公元前350年竣工。


鸿沟的具体路线是这样的:

起点为河南荥阳,引黄河水作为水源,向东经圃田泽(古代大型湖泊,今郑州中牟县附近)蓄水调节水量,再向东南流向大梁(今河南开封)。经大梁之后,运河又折向东南,经过许(今河南许昌),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入颍水,再南下至淮河。

鸿沟不但沟通了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还联通了两条大河之间的济、濮、睢、颍、涡、汝、泗、菏等河流,构建出了贯通黄淮的水上运输网络。从魏国坐船,可以直达秦、齐、韩、楚、宋等国。

《史记·河渠书》是这样记载的: “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吴国修邗沟连同了长江和淮河,魏国修鸿沟又连通了淮河和黄河,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构建了一个连接长江、淮河和黄河和的交通体系。


上图:魏国在全盛时期(公元前360年)和战国后期(公元前300年)的疆域比较

历史有时候非常有趣。魏国想利用鸿沟的便利水上交通来巩固自己的霸权,却忽略了一点,魏国处于中原四战之地,周边都是强国,你利用运河攻打别人容易,别人也可以利用运河来攻打你。如果魏国的国力一直强盛,鸿沟自然是如虎添翼,如果国力衰弱了,岂不帮敌人修了一条快速通道?

历史的走向果然如此,鸿沟修好才几年时间,魏国的国运便急转直下。鸿沟建成以后,魏国四处开战,很快成为了众矢之的。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中,魏太子申被俘,庞涓战死,十万精锐魏武卒覆灭,魏国彻底失去霸权。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军夺回了河西之地和函谷关,在地理上反形成了对魏国的压制。紧接着,楚国又北上,夺回了淮北地区。

国力弱了,这种地缘优势彻底转化为地理劣势了,鸿沟反成了魏国的索命绳。悲哀的是,魏国人才还纷纷流失被敌人所用,如张仪和范雎等。总的来说,魏国的前三位君主不断开疆拓土,后六位君主忙于割地求和。

一百多年之后,最悲催的事情发生了,公元前225年,秦国的王贲攻打魏国,直接引鸿沟水灌大梁城。大梁城墙在经过几个月的浸泡之后,轰然倒塌,魏国灭国,竟然灭亡于自己修建的鸿沟。

秦国在灭了魏国之后,又借助鸿沟的便捷条件,大举进攻楚国,最终灭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鸿沟反倒像是魏国为秦国而修建。

我们再来说说鸿沟后来的故事。

鸿沟在历史上又一次大放异彩的时期就是楚汉相争。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诸侯联军56万人,在彭城(今徐州)围攻项羽。项羽以3万骑兵冲垮了联军,打得刘邦溃不成军。刘邦在抛妻弃子后逃到荥阳,项羽紧追而至,双方在此隔着鸿沟进行长时间对峙。项羽在东面修建了霸王城,刘邦在西面修建了汉王城。

在相持的同时,刘邦一方面让萧何在后方保障粮食军需,另一方面派韩信在山西、河北不断打击楚国的盟国,袭扰项羽的后方。经过两年的对耗,公元前203年,项羽再也耗不下去了,双方讲和,项羽放回了刘邦的父亲、老婆和孩子,双方以鸿沟为界,各自退兵。“项王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楚,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这么来的。

刘邦却完全没有信用,趁着项羽在议和以后松懈,单方面撕毁和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围攻项羽,最终在垓下彻底消灭了项羽。

这段历史,也成为中国象棋的起源。象棋中,楚河汉界就是鸿沟,双方的将和帅不能照面,也是因为在对峙中项羽射了刘邦一箭,差点把刘邦射死的典故。

最后,我们来说说鸿沟是怎么消失的?

鸿沟慢慢消失于历史长河,主要的因素还是黄河,

黄河频繁垮堤,河水携带泥沙冲入鸿沟,慢慢堆积淤塞河道。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瓠子决口,洪水肆虐东南,入鸿沟、济水、泗水、淮水,波及十六郡。当时汉匈战争正是关键时期,汉武帝在一次封堵决口失败后,暂时把此事搁置一边。一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决口,命令2000石以下的官员都必须去背石头,军民一心成功堵住缺口。鸿沟经过这一次黄河洪水侵袭,基本荒废,仅局部通航。

东汉时期,刘秀定都洛阳,水利专家王景力图修复鸿沟,但还是未能使鸿沟全线贯通。随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不止,就没有人理会鸿沟了。


(隋朝大运河通济渠段)

隋朝的时候,杨坚和杨广父子修建大运河,气魄非常大。隋唐大运河,只有在荥阳到开封的河段沿用了邗沟的旧河道。自开封起,杨广下令在原鸿沟的北面,人工新开凿汴河(通济渠),经商丘、永城、宿州等地,在泗州汇入泗水后,直达淮河干流。如此一来,原开封到淮阳的这一段旧鸿沟河道,就弃之不不用了。

北宋时期,曾在原鸿沟的水系上开挖了开封到颍水的惠民河,部分河段与旧鸿沟重合,但也很快荒废了。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挖开黄河水退金兵,把通济渠和惠民河都淹没了,两河尽废。元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干脆把路线拉直,不经过河南,鸿沟旧河道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

从宋朝到民国,以黄河水代兵的事情不时出现。除杜充以外,还有金国为抵挡蒙古人挖开了黄河,蒙古人为阻挡南宋收复河南也挖开黄河,明末李自成水淹开封,国民党挖河阻挡日军,一次次折腾,河南一带的水系反复变化,鸿沟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彻底湮没于历史中了。

相关资料,可直接点击阅读: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