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隐士,你的脑海中是否冒出了一位似乎和整个世界都不在同一图层的仙人,或是一位躬耕田园的苦行僧?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假如古代隐士有朋友圈,王维晒出依山傍水豪华别墅区日常vlog,嵇康晒出打铁视频配上《孤勇者》BGM。原来隐士才是顶流生活家!
隐士≠苦行僧,而是古代版生活博主
隐居山林并非饥一顿饱一顿的荒野求生,隐士们也并非衣衫褴褛的苦行僧,他们借着“归隐”的生活在深山中当起了惬意满满的生活博主。手作生活、佣人团队、超大别墅……每一项都精准戳中了现代人的理想生活想象。
三国时期的嵇康,在《世说新语》中是这样一位儒雅的国民偶像: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这简直就是一位人见人爱,车见车爆胎的绝世美男顶流idol啊!
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玉树临风的翩翩公子,背后其实是打铁这些都来的呀!《晋书·嵇康传》曾记载: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想象一下,一个炎热的夏日,在茂盛的柳树荫下,一位美男子竟在自家宅中奋力打铁,这是何等的反差啊!若是这样一位“反差达人”开始售卖自己的作品,“嵇康牌”手作铁具定会红极一时,成为千金难买、一具难求的火爆商品,“嵇康粉丝后援会”的专属信物也将成为正主亲手打制的铁具。
该图系AI生成
陶渊明可谓隐士这一形象的重要代表,他“绝俗”于世,秉持着儒家的安贫乐道与道家的淡泊旷达,在田园之隐中获得精神的慰藉,成为卓绝古今的隐者典范。
相较于其余士族,陶渊明的生活过得属实清贫,可以称得上“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但当我们用现代生活的眼光观望陶渊明的生活,就会发现他简直是隐居界的“凡尔赛”天花板。毕竟陶渊明归隐后居住着远离喧嚣的天然山水园林,坐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田产,有着“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佣人团队照料生活起居,闲暇时刻便可以望着优美的景色享受一杯醇厚的山间特调。此等生活放在当代,是大多数人求之不得的人生终极生活理想。陶渊明如果把日常生活拍成vlog,打上“离职后不上班的一天”标签,热搜词条必定会霸榜三天三夜,评论区充斥一片艳羡声。
而就在大多数隐士还在居住普通草房时,王维已经遥遥领先住上了豪华山野大别墅。《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隐居时的住所: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
别墅周围有辋水环绕,每日睁开双眼便可欣赏苍翠山林,让疲惫的双眼得到自然的净化;每日伴着“秋水日潺湲”的动听声音入睡,自然的白噪音帮助放松紧绷的身心;每日无聊时便倚靠在落地窗边,望着“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的闲适景致。别墅周围还修建了竹洲花坞,每日在此抚琴吟诗,打卡每一季盛开的花海,感受自然的意趣,抒发自我的闲情逸致。
山林生存必备技能
山林生存需要准备什么,需要掌握什么必备生存技能?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们的行动便是最好的答案。
山林生存相比城市生活自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面对交通闭塞、物资有限的荒野,隐士们各显神通,动用自己掌握的生存技能就地取材,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山林求生特辑。
谢灵运可谓古代版“贝爷”。在《山居赋》中描绘了他自给自足其乐无穷的山林生活,展现了教科书式的荒野求生技能。
荒野求生首先需要为自己建造一处住所,谢灵运就地取材,尝试了多种材料和不同的建造方法,有“黄屋实不於汾阳”的黄泥屋,有“茸梁于岩麓”的茅草屋,有“飞渐榭于中江”的木屋等等。
建造完成住所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便是制作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工具。谢灵运选择的材料便是附近随处可见的竹子。他将整根毛竹打通,然后一根根连接起来,从远处引取涧水,“激涧代汲井”来满足日常的取水需要。日常用于捆扎的绳索也是他亲手用白天所拔茅草制成,并且“其灰其炭,咸各有律”,可以自己烧制不同样式和功能的陶器。
陶鸭。来源/故宫博物院
“荒野求生”中的食物也是谢灵运就地采集的。根据不同的时令合理分析并规划采集的地点和采集的种类也是在山林生存中必备的技能。谢灵运“六月采蜜,八月扑栗”,在野外寻找蔓草,自己亲手酿制山清酒,在高高的树林中寻找桑实,在野花椒的根上剥取陆英,在向阳的山崖上挖掘茜草,可谓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生活。
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隐士们的饮食并非粗茶淡饭,而是“山野米其林大餐”。
翻开林洪的《山家清供》,恍如进入《中华小当家》的世界,所有的食物仿佛都闪耀着诱人的金光。《山家清供》中所记基本为家常食品,食材极易获取,但制作技艺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和米其林餐厅相媲美。
摆盘精致做工精细的蟹酿橙让人只一眼便沦陷。这份精致的菜肴需要把黄熟个大的橙子切去顶,剜去瓤,稍留点汁液。用蟹膏肉填满橙中,仍用带枝顶盖覆盖上。放入甑里,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蘸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雅兴。蟹肉的鲜甜、橙子的清香彼此融合,其风味之美可想而知。
在食欲不振的炎炎夏日,凉皮凉面就成为最佳的选择,可曾想隐士们也钟情在炎炎夏日嗦着一碗冰冰凉凉的“槐叶淘”,感受着酷暑中的清凉。这种餐点的制作方法主要为:在夏天采摘长得高的好槐叶,用开水略浸,研细滤清汁,和面作淘,用醋、酱做成调味汁,再将面条细密摆在盘中端上来,一碗凉面成了隐士们度过热浪的“避暑神器”。
在寒冷的冬天怎么能少得了一顿火锅呢?古代的隐士们也是这样想的!“拨霞供” 中便介绍了古人的涮肉法。他们将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料腌一下,把风炉安到桌上,用少半锅水,等水开了一滚后,每人拿一双筷子,自己夹肉放在开水里,摆动涮熟了吃。吃的时候,随个人的口味,蘸调味汁。这和现代的火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可以称其为原生态版的火锅盛宴!
当隐士们游玩山水时,在河滩边“BBQ”便是一个绝妙的选择。《山家清供》中便记载了“酥琼叶”这样一种烧烤小食。把隔夜的蒸饼薄薄地切成片,涂上蜂蜜,或者涂上油,放在火上烤。然后放到地面的纸上,散散火气。吃起来非常松脆,并且还能止痰化食。想象一下,一群游山玩水的隐士们有人负责点火,有人负责烧烤,有人负责享受美食,最后大家一起吟诗饮酒,其乐融融。
隐士们的社交“三十六计”
你以为隐居就是“断网躺平”?其实隐士们早把深山老林玩成流量战场:高情商练习、反向营销、人设造星……隐士们的社交“三十六计”,你又能读懂几条呢?
陆羽的茶会就是一次高情商考验大会。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明确提出了饮茶时的茶碗分配规则:
“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茶会中,一般只准备三碗茶;若客人规格更高,那么就准备五碗茶。若客人有五名,则分三碗茶;若有七人,则分五碗茶。原来“你有四杯水但来了五位领导,你会怎么办”的高情商练习在古代便有了雏形。接下来便是宾客们的头脑风暴时刻了,究竟怎么做才能高情商地完美解决呢?
网友们的“高情商”解决方案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领导们我来迟了,自罚四杯”“四杯水倒自己头上,给领导们助助兴”。然而陆羽之所以这样分配茶的数量,并非为了为难宾客,也不是因为吝啬。而是一方面为了观察考验宾客们的品格和情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宣扬互相分享、共同取乐的优良品格。
反向营销也早已成了隐士们收获offer的一种社交手段。严光的核心策略便是以退为进,反向营销。《后汉书·严光传》记载: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在刘秀继位后,严光便通过隐姓埋名,为自己树立起一个“爱自由不爱官场”的人设,通过反向营销来吸引刘秀的注意力。甚至当刘秀亲自会面严光时,他甚至做出了“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的行为。将自己的脚架在皇帝的肚子上,是大不敬行为,皇帝生起气来千刀万剐都不为过。严光却机智地把握着反向营销的尺度,以退为进,一步一步地将皇上拉进自己构建的“营销陷阱”之中,最后心满意足地获得皇帝的赏识,在官场立稳了脚跟。
隐居也不能完全闭门造车,适当地立人设为自己谋求一条新出路。随驾隐士卢藏用因考中进士后迟迟无法获得官职,便决定隐居终南山,通过散布自己的名声、托人举荐等方式为自己立下一个才高八斗但安贫乐道的人设。卢藏用也使用了一些“小心机”来让立人设这一营销策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每一次的隐居选址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精准地与君主把控着产生美的距离。通过这一人设,他也成功地引起了君主的注意,最终获得了自己梦想的offer。
参考书籍:
[1]张永蕾.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7,(04):196-200.DOI:10.14167/j.zjss.2007.04.047.
[2]李蓉.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王永厚.《山家清供》:山乡农家的绿色食谱[J].农业考古,2006,(04):260-262
[4]《世说新语》
[5]《山家清供》,林洪撰,章原编著,中华书局出版
[6]《晋书》
[7]《后汉书》
国家人文历史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