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秋,赵一曼除担任珠河区委书记,还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此时的赵一曼刚刚30岁,清秀俊美,气质出众,但却有着非凡的对敌斗争经验和领导能力。
战争是残酷的,青春貌美的时光与血流成河,满目凄凉的无情和残暴无可分割。1935年11月,在一次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赵一曼不幸被俘,日军将所有的酷刑都用在了她的身上,血肉模糊,不省人事的赵一曼,紧闭双唇,日军没有获得丝毫抗联的消息。
赵一曼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侥幸逃脱日军魔掌,遗憾的是在准备奔赴抗联驻地的赵一曼再次被日军抓住,恼羞成怒的敌人,对她再次用上各种酷刑,见同前次一样,赵一曼咬紧牙关,只字不说抗联的情报。
1936年8月2日,无计可施的日军将赵一曼残忍杀害,此时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才7岁,被寄养在大伯家。
艰苦的战争年代,陈掖贤无法得到父母的疼爱,性格变得日渐孤僻,新中国成立后,陈掖贤并不知道母亲早已牺牲,怀揣着与母亲重逢的强烈愿望,1950年,得到母亲早已离世,陈掖贤不禁难掩伤痛,哭泣不止。
1954年,陈掖贤看到了母亲留给自己的遗书,伤心欲绝,上面写有: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1955年,陈掖贤接到相关部门的通知,要他去领赵一曼烈士的抚恤金,陈掖贤拒绝了,他不想用以母亲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生活补助。虽然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但陈掖贤始终记得母亲写给他的遗言。
1982年8月15日,陈掖贤自杀。临终前,他给女儿陈红写了遗言,“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要过平民百姓的生活。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奶奶是奶奶,你是你!否则就对不起奶奶!”
陈掖贤从小就被寄养,对他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的疼爱,无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失,这也是导致陈掖贤性格孤僻的原因之一。但是面对国家与民族之爱,赵一曼没有选择,她只能舍弃孩子的幸福,义无反顾地选择大义。
陈掖贤虽然最终放弃生命自杀,但他却传承了母亲赵一曼伟大的情怀,无私无畏,勇于担当,在面对生活困难的窘境之下,没有拿国家一分钱,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烈士后代居功自傲,而是要求他们不能给国家增加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平凡的话语,强烈地撞击每个人的心,汗颜之下,是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