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花展以“花开新天地”为主题,在黄浦新天地和上海植物园设立双主会场。展期为2025年4月18日(周五)至5月11日(周日)。在八大展示板块中,“世界花园”“主题花园”“筑梦花园”三大板块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公园城市”等理念,推出27组风格多样的花园类景点,用园林艺术表达生物多样性,拉近人、城与自然的关系,涵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世界花园板块

位于黄浦新天地主会场太平桥绿地区域。分别邀请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5个国际设计团队参展。

五组世界花园围绕“花开新天地”主题,通过对自然回归城市、生态与生活相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话题的审视和思考,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深邃隽永的景观意向,以独特生态、艺术、科技视角,打造了富有吸引力、可阅读、沉浸式的绿色低碳可持续花园。

“感知城市”花园

设计单位:美国AECOM公司Lee Parks团队



花园巧妙地借助太平桥绿地天然的蝴蝶造型,在蝴蝶眼睛、触角和口器等关键位置精心设置展示花园。景观设计元素的灵感源自蝴蝶的感官,在这里,你可以感知气味、风和阳光,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开启一段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奇妙旅程。

以蝴蝶等传粉昆虫为切入点,通过栽植色彩丰富的乡土蜜源植物,吸引授粉动物,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花园

设计单位:法国TER(岱禾)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





花园灵感源于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文学作品《A ROOM WITH A VIEW》,将对风景的感悟融入设计;同时借鉴梵高等画家作品的艺术氛围以及中西方传统造园经典特色,打造法国印象派花园。整个花园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诠释了法国印象派花园的独特魅力。通过三重绘画作品,打造三进景观空间,让人沉浸式体验法式印象派花园的优雅与惬意。

“植物色环”花园

设计单位:德国拉茨(Latz)景观与规划设计事务所


德国的“植物色环”花园以歌德生命密码为灵感,用植物色环呈现浪漫人文精神。设计师通过对植物色彩的巧妙搭配,将歌德所倡导的生命哲学融入花园景观之中,不同颜色的植物相互交织,构成富有节奏感与秩序感的画面,让游客在欣赏花园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德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依据歌德的色彩理论,以黄、蓝、红三原色构建色彩轮,将色彩与自然、艺术相联系,并赋予色彩心理效应。不同色彩区域种植相应色调的植物,让游客漫步其中感受不同色彩组合带来的视觉冲击,触发对应精神维度的体验,从知性的思考、理性的判断,到感性的情感共鸣与充满奇幻的想象。

“间庭”花园

设计单位:日本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公司(NIKKEN SEKKEI LTD)金香昌治团队



日本“间庭”花园则借“市松模样”图案,探讨人与自然的联系。借鉴日本传统缘侧空间的生活方式,通过精心规划植物景观,让游客运用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感受植物与自然。

“市松模样”是日本传统的图案,常出现在和服、建筑装饰中。设计师运用鸢尾、茉莉、知风草等植物,结合“市松模样”的布局,营造出宁静、简洁且富有禅意的空间,展现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

斐波那契立体花园

设计单位:新加坡雅诗柏设计事务所




新加坡展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斐波那契数列(0,1,1,2,3,5,8,13…)在自然界展现的美感,是数学与美学的完美交融。展园中的“风动雕塑”,以新加坡国花“胡姬花”与鼠尾草的形态为灵感,通过轻盈的动态结构,捕捉风的律动,仿佛让花朵在永恒中盛开。通过具有黄金比例的立体花园与艺术装置的交相辉映,让自然与艺术在动态与静态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为观者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主题花园板块

分布在黄浦新天地主会场太平桥绿地区域、思南公馆和外滩。由疗愈主题花园和设计师主题花园两部分组成。它们突破“植物”本身,不仅仅是花卉的展示,更是与人文、商业价值的深度融合。与高校、医院和设计师团队合作,以花之姿,体现对环境、对人的关注,通过花卉与装置的组合呈现,对关注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视力健康,以及女性成长等话题进行了深刻思考,赋予花卉更丰富的人文意义。

(一)疗愈花园

“Brain Garden/脑迷宫”花园

设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花园灵感来源于影响人类情绪生成的大脑杏仁核,旨在建造一个多感官交互的疗愈空间,表达对情绪焦虑群体的关注。

在环绕大树设立的高低起伏的花台中,种植了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等各类缓解抑郁、焦虑情绪的芳香植物,大树上悬挂着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涂鸦创作的情绪灯泡和香薰片,进一步强化空间芳香氛围,呈现了学生对于不同情绪的表达。引导游客在杏仁核状的弯曲路径中穿梭,抚摸枝叶,嗅吸香气,在视觉的斑斓、嗅觉的芬芳与触觉的生动间,开启一场唤醒五感的沉浸式疗愈体验。

“见天地 愈身心”花园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香山医院



花园以“负阴抱阳,天地之间”为灵感,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播、身心疗愈体验和公众互动参与展开,旨在打造特色疗愈空间。以花园营建和展览为依托,通过前端共建、中端疗愈、后端纪念的系列活动,扩大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实现中医药文化破圈。

对药用植物进行解构,通过树脂封存、布料印染等形式,将其不同状态融入空间塑造,以药染、药方、药渣等构成疗愈空间,配合不锈钢镜面反射,营造独特景象。结合色彩、季相和多觉感知,依据十二经络对应脏器的疗愈植物形成种植片区,让游客能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感受药用植物的自然之美与疗愈效用。

“茁茁相伴”花园

设计单位:上海大学



花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绿色疗愈、互动体验和红色文化内涵,旨在打造一个富有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

通过鲜花给人带来快乐,体现自然元素对人们心灵的慰藉。以抽象的婴儿推车与鲜花的构成吸引游人手扶留影,创造人与鲜花的互动关系,增加装置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婴儿车中生命的茁壮成长象征着红色力量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场地孕育,赋予装置特定的文化内涵,使其与场地历史相融合。

“爱不忘”花园

设计单位: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张淞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该方案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群体,以艺术、景观和互动为手段,唤起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从患者记忆与感知出发,借“记忆的门”展现其时间感和记忆变化,引发公众对患者内心世界的关注。运用艺术装置,结合互动环节,让参与者获得艺术疗愈,搭建与患者的沟通桥梁。

渐变色花境搭配特定植物,营造温暖氛围,象征记忆变化,慰藉患者心灵。设置互动问题和留言区,鼓励分享感受,引导公众思考,增强对患者的关怀意识。

“鸢尾咖啡”花园

设计单位:Lab D+H李中伟×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花园将瞳孔(Iris)与鸢尾花(Iris)的意象巧妙融合,寓意对视觉健康的关注与守护。整体设计以鸢尾花为主体,通过蓝紫色系花卉的层次铺陈与动态光影变化,营造独特的视觉体验。

花园周围布置以鸢尾花为主的花境,利用蓝紫色系花卉的搭配,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感。

花园内设有一座由镜面不锈钢打造的大型旋转装置,名为“瞳”。装置表面映射周围的鸢尾花境,旋转时形成流动的动态视觉效果。

通过将创意装置与花境相结合,以景观形式传递护眼理念,呼吁人们关注眼睛健康。同时,花园旁将设立咖啡空间,共同营造一个独特且富有艺术感的鸢尾咖啡花园场景,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愉悦。

(二)设计师花园

“与光同尘”花园

设计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研究院 陈伟团队



花园以女性为主题,围绕“光而不耀,与光同尘”的理念展开。设计灵感源自《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意在倡导人像柔和晨光,蕴藏光彩并与万物共生,体现女性蓬勃坚韧、自由绽放的精神。

花园在不同时段,呈现了不同视觉氛围。清晨,明亮白色冷光唤醒生机;晌午,红黄色暖光营造热烈氛围;傍晚,橘粉色暖光烘托温馨浪漫之感;夜晚,蓝紫色冷光和轻柔的呼吸光呈现宁静放松氛围。

“猫之秀场”花园

设计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四设计研究院 王丹宁团队


花园将猫咪的特性与公园景观相结合,营造了一处展示猫咪个性、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空间,积极传递和谐共生的理念。

设计师依据猫咪好动、擅攀爬的特点,运用参数化随机生成动态体块的方式,构建高低错落的花园秀场,以此展现猫咪的多样动态,满足猫咪的活动需求。从生成的体块中提炼出“线”作为花园的骨架结构,同时布置各种猫咪形态的雕塑或剪影,将艺术元素巧妙融入自然景观,打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花园速递”花园

设计单位:上海翡世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潘山团队





设计以“花园速递”为主题,将环保理念融入花园展示,引导公众在欣赏花园景观的同时,思考环境问题,激发公众内心的环保意识,促使其主动关注环境问题,进而为环保行动提供思想基础。

通过大量数据直观呈现全球环境恶化现状,如物种加速灭绝、冰川消融、塑料污染等,以此警示人们当下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同时以“花园速递请小心轻放”“分享你的环保灵感”等话语,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呼吁公众从自身出发,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降低碳排放,倡导公众分享环保创意,共同营造绿色生活环境,推动环保行动的广泛开展。

“昆虫酒店”花园

设计单位:彩色星球×上海黄浦区艺直当代艺术中心×传粉昆虫守护者联盟


鉴于传粉昆虫对植物繁衍、农作物生长及人类食物供应的关键作用,且其面临诸多生存威胁,项目旨在通过设计,为传粉昆虫构建适宜的栖息环境,如打造多样的植物群落,为其提供食物与繁殖场所,保障传粉昆虫种群的稳定,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设计美学与公众教育相结合,以“昆虫酒店”作为展示窗口,通过直观的展示和标识标牌科普,让公众了解传粉昆虫的重要性,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

“蜜蜂——地球卫士”花园

设计单位:上海百酿蜂业有限公司

上海天工园林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随着春风的轻拂,大地万物复苏,勤劳的蜜蜂在花海间穿梭,带着对春天无限的热爱。景点以“春日蜜语”为设计理念,体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中,蜜蜂每一次采蜜仿佛是对大自然馈赠的回应。这不仅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让我们共同感受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魅力,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

“Farm To Table”可食花园

设计单位:lulu农场





“Farm To Table” 可食用花园是一座原生药用植物与果蔬构成的花境组合,通过种植框、花境、盆栽以及棕色砾石铺地打造出独特景观。种植框内种有太平桥绿地现有的以及lulu农场自种的果蔬品类,豆科植物借助爬藤架布置。种植框边上搭配药用植物营造氛围,以组合盆栽点缀。花园中还设有植物垃圾可回收利用、能源再生的堆肥箱。这座“步入式”菜园能让大家近距离观赏众多可食植物并了解其品种特性,兼具观赏性与科普性。

花宝宝漫游记

设计单位:上海源怡种苗有限公司


花园整体采用自然式大地艺术模纹花坛,结合花展吉祥物装置,打造出一副富有童话色彩的浪漫画卷。

“Ted Hyber的城市漫步”

设计单位:Fabrice Hyber


以法布里斯·伊贝尔的人形熊雕塑Ted Hyber为媒介,链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人文叙事与花展的自然生态,探索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激发市民对环境的珍视与保护,制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流动的艺术事件。围绕人形熊Ted Hyber雕塑打造“会呼吸的装置”,雕塑脚下铺设苔藓与野花地毯,模拟山谷生态。Ted Hyber从山谷中来到城市空间的漫游,在花展的不同区域短暂巡游,形成“从山谷中来的熊探索城市与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叙事线索。

时光之境昆虫友好花园

设计单位:小红书设计周×谢×夏慕蓉



花园围绕生态可持续、自然主义风格以及成长主题展开,旨在打造一个兼具美观与教育意义的城市花园。以蜜源植物为主,搭配75%开花植物和35%粮食及经济作物,这些植物多依赖传粉昆虫传粉,以此推广传粉昆虫友好花园,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体现生态可持续的理念。运用组团种植和混合种植的方式,营造自然野性的城市花园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以“破茧成蝶”为概念,通过花朵冲破装置寓意“突破”,色彩渐变寓意“转变”,象征自我突破和转变的成长过程,赋予花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让游客在欣赏花园美景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启发。

飞羽轻舟可持续花园

设计单位:小红书设计周×裸筑更新×谢


小红书设计周联合裸筑更新与园林设计师谢为上海国际花展打造了一片可持续可移动的生态花园。花园由裸筑为提升城市基建而开发设计的 “nexus kit开发者工具包”系列,以及谢设计的可食用植物共同组成。在以江鸥翅膀为原型的“户外遮阳nexus kit-wings”周围,生机盎然的植物演绎着申城浦江轻舟往来,鱼米交通的历史与未来,呼唤对城市文化与资源的传承与珍视。

江鸥羽翼下的可食容器花园,在呈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探索着城市农业、家庭园艺的更多可能性。花园与建筑容器共同呼应,在花展的舞台上倡导面向未来的更健康、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记忆八音盒

设计单位:小红书设计周×张雯洁Vega&花戏工作室


在思南公馆的复古公寓群中,五彩缤纷的植物汇集成属于春天的记忆八音盒。

仙人掌捧出毛茸茸的星,八音盒旋转,芭蕾女孩轻舞。最天真的愿望,往往有最坚韧的根。月光圆舞曲,为你响起。

春日植物园

设计单位:小红书设计周×张雯洁Vega&花戏工作室×裸筑更新合作

这不是童话,而是生命的剧场。大树藏着秘密,倔强生长的每个生命都在说:欢迎回到那个相信花朵能改变世界的年纪。

小红书设计周.春日欢迎会在新天地建造了一座闹事中的迷你植物园,在这里你可以遇到about杂志和REDclub小花匠,薯队长以及薯队长的朋友们,在春日欢迎会中一起迎接春天。

筑梦花园板块

位于上海植物园主会场的北区草坪空间。通过实景展示,呈现“未来花园设计师大赛”中的5组获奖作品。分别从绿色生态、自然教育、城市人文的角度,展现当代大学生对“新时代”未来花园的非凡灵感和对“人民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入思考。

景点《啾啾好食光》

设计院校: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赵晗曦、钟宇婕、王欣菲;指导老师:夏欣、邵继中)

参展单位:SEE基金会、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荀子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设计意在关注城市鸟类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景点根据上海常见四种鸟类的饮食和筑巢习性进行植物选择与构筑物设计,为鸟类提供栖息之所。同时,通过趣味互动装置,对鸟类生活进行科普,为人们营造一片人鸟共生的自然之地。

景点《城市留声,弄堂回想》

设计单位:西南大学(学生:谢美如、李舒雅、廖诗雨;指导老师:刘家琳、孙秀锋)

参展单位: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针对上海弄堂文化逐渐消逝的城市问题,以“城市留声·弄堂回响”主题,通过声景观与乡土植物的融合,展现市井生活魅力,强调自然与文化的回溯。设计采用布、瓦、竹元素,结合留声机形态,打造互动听音装置,实现全龄友好空间。植物设计以长效、可持续为主,色彩渐变与声景观篇章呼应,旨在让访客在弄堂文化中寻共鸣。

景点《味·园——记忆中的“食光”》

设计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生:黄纯灿、戴维斯、刘燕;指导老师:公伟)

参展单位:上海神洲绿化实业有限公司


该景点以“城市绿色可持续花园”为主题,通过环形动线巧妙连接五个主题分区。入口处,花卉色彩层次丰富,与“浓油赤酱”的景致相映成趣。随后展现简约种植区的“清炒慢炖”,以及多样植物区的包容万象。最终,通过四季轮作深刻诠释“不时不食”的自然智慧。

高低错落的阶梯式种植台布局精巧,采用环保材料精心打造,配以轻量化的互动装置。中心区域特设家庭互动交流平台,结合厚土栽培法打造出可持续体验路线,以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派生活哲学。

景点《虫鸣归旧里——

基于声景观营造的鸣虫友好型未来低维护花园》

设计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李懋丹、陈玮瑛;指导老师:吴雪飞、杨麟)

参展单位: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该景点融合自然生态与现代设计理念,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空间。它以声景观为核心,利用虫鸣、风吟、叶音等自然声音元素,构建沉浸式的自然体验空间。植物配置上,主要选用能吸引鸣虫的乡土植物,为鸣虫提供理想的栖息地和食物,以此恢复并丰富花园的生物多样性。这些植物不仅维护成本低,适应性强,还减少对人工干预的依赖,促进自然演替的生态循环。

景点《盖亚花园--

基于NbS理念的土壤修复花园》

设计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张启萌、李欣然、张钰含;指导老师:胡广、胡立辉)

参展单位: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景点秉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简称NbS)理念,是一座融合生态修复与互动体验的沉浸式花园。设计围绕“闯关”线索展开,划分为四大主题空间:土壤之殇、修复之旅、自然盛宴和互动之坊。通过土壤触摸、堆肥体验、根系观察等环节,探索土壤修复与生态循环的奥秘。

景点内不仅种植观赏性植物,还精心挑选耐盐碱、固氮的植物品种,以此构建出多功能生态群落。此外,景点内还设有亚克力涂鸦科普区、蘑菇观察装置等互动设施,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彰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届花展将继续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围绕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花为媒、以展聚力,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人民喜爱的花展。

编辑 / 陈露露

来源 / 上海植物园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