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将于4月13日正式开幕。本次世博会以主题“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汇聚全球158个国家、国际组织与企业的创新智慧。
以下为外媒评出的2025年大阪世博会10个必看展馆,它们以杰出的结构、独特的设计语言诠释未来社会的可能性。(排名不分先后)
1. 巴林馆
设计师:Lina Ghotmeh
巴林馆以传统单桅帆船为原型,致敬该国的航海历史与日本木工技艺。建筑师Lina Ghotmeh选用木材为主材,通过层叠的船体结构,展现阿拉伯东部与东非海岸的贸易记忆。
2. 卡塔尔馆
设计师:隈研吾
卡塔尔馆延续隈研吾“负建筑”理念,以木构架支撑白色织物外膜,轻盈如帆船扬帆。展馆巧妙融合阿拉伯单桅帆船的线条美学与日本细木工工艺,内部陈列荷兰OMA工作室的互动展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3. 沙特阿拉伯馆
设计师:Foster + Partners
建筑师以沙特传统村庄为灵感,打造棱角分明的几何建筑群。中央庭院被狭窄步道环绕,入口处种植本土植物,还原沙漠绿洲的生态意象。馆内的视听装置,通过光影与声音模拟沙特城镇的探索之旅,展现“未来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愿景。
4. 海洋穹顶
设计师:坂茂
环保建筑大师坂茂以纸管、竹材与碳纤维塑料构建三个巨型穹顶,分别象征海洋生态的脆弱性、再生力与科技干预。展馆受非营利组织ZERI委托,通过影像与数据可视化揭露海洋污染现状,呼吁“零排放”行动。纸管穹顶可快速拆卸并循环利用,成为可持续设计的典范。
5. 乌兹别克斯坦馆
设计师:Atelier Brückner
这座双层展馆以“知识花园”为主题,底层采用再生砖砌筑,象征土地与历史;上层木柱阵列如森林,隐喻自然与未来。德国团队与乌兹别克艺术基金会合作,通过交互装置展示中亚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展馆打造成探索未来社会的“开放式实验室”。
6. 荷兰馆
设计师:RAU Architects
荷兰馆以巨型发光球体为核心,外立面覆盖波纹状金属板,模拟水波流动。参观者手持微型发光球入场,灯光随展品内容变化,隐喻荷兰“与水共存”的智慧。展馆聚焦气候变化议题,通过虚拟现实重现海平面上升场景,探讨人类如何以技术创新应对环境挑战。
7. 日本馆
设计师:Nikken Sekkei × 佐藤大
日本馆位于世博主轴“大环”外侧,由交叉层压木材(CLT)拼接成环形结构,象征生命循环。展馆内设数字艺术与实体模型结合的展项,呈现日本在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创新。世博结束后,建筑构件将拆解并用于日本各地公共项目,践行“从临时到永恒”的可持续理念。
8,宁静森林
设计师:SANAA × 宫田裕章
世博核心区“宁静森林”中,SANAA团队以钢构网格搭建悬浮天篷,无顶无墙的设计模拟树冠间的云层流动。宫田裕章通过传感器与投影技术,让结构随自然光线与访客动作实时变化,创造“人造与自然共生”的冥想空间。此处不仅是展馆,更是世博会的“呼吸绿肺”。
9. 瑞士馆
设计师:Manuel Herz Architects
瑞士馆外立面覆盖数千个轻质塑料球体,如露珠般层叠而下。球体内部嵌入植物与微型生态装置,展现“人工材料培育自然生命”的悖论美学。展馆挑战传统建筑边界,通过实验性设计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0. 法国馆
设计师:Coldefy & Associés × 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国馆以螺旋铜色楼梯为标志,灵感源自日本传说“赤い糸”(命运红绳)。楼梯象征人与人、文化与自然的联结,内部展区通过AI与情感识别技术,定制访客的互动体验。展馆以“爱”为主题,融合法式浪漫与日式哲学,成为世博会最具话题性的情感地标。